好车,更好的引擎,更好的电影。

直男的浪漫。

上周去电影院看《飞车之王》的时候,脑子里就留下了这五个大字。

两家汽车公司、一对搭档和一辆赛车组成了一部今年夏天爆红的电影。

每个男孩长大后都向往的速度和激情,是赛道上的闪电般速度,是发动机的隆隆声,是急速漂移的快感。

电影豆瓣评分8.6,讲述的是汽车设计师卡罗尔·谢尔比(carroll shelby)和车手肯·迈尔斯联手驾驶福特GT40参加勒芒24小时拉力赛,最终击败法拉利的故事。

飞车王剧照

影片一开始,谢尔比就因为心脏问题放弃了自己的赛车生涯。

但是,他并没有直接退出赛车行业,而是经营了一家汽车公司。

突然有一天,李·艾柯卡(时任福特副总裁)来访,这让谢尔比很内疚,因为他还欠着福特的发动机费...

幸运的是,艾科卡这次不是为了债务而来,而是为了瑞秋加入福特团队。

此前,福特二代凭借其敏锐的市场嗅觉,发现福特汽车逐渐被世人定义为“老爷车”,决心革新品牌形象。

我想出的第一个办法就是买法拉利。

当时法拉利在赛车上烧钱太多,陷入了严重的财务危机。

面对福特的橄榄枝,法拉利也表现出了被收购的意向。

但在签约当天,恩佐·法拉利看到福特拥有赛车运营权,离开了谈判桌,称福特二世“不是亨利·福特”。

既然买不到法拉利,那就球场见!

福特II宣言正式向法拉利“开战”。

福特的第二种方式是邀请谢尔比组队。

痴迷于赛车的谢尔比接受了邀请,并找到了他的小朋友——车手肯·迈尔斯。

坦克兵肯是个好司机,但脾气不好。

经营一家汽车经销商,但喜欢赶走顾客。

如此随意的经营方式,以至于肯的车库很快被国税局关闭。

肯迫于生计,答应谢尔比加入福特GT40 R&D车队当试车手。

车身高度只有40英寸的福特GT40也因此得名。

早期的GT40存在一些问题,谢尔比带领肯和福特团队夜以继日地对其进行改进。

首先是气流问题。速度超过90就会有空气流入。

面对这个问题,团队选择在车身上粘上毛线进行气流测试。

通过减轻车身重量,更换功率更高的发动机,气流问题得到有效改善。

将羊毛粘在车身上进行气流测试。

然后,就是刹车问题。如果刹车过热,不但刹不住,同时还会造成安全隐患。

在这方面,该团队开发了一种新的组件,直接取代整个制动系统,用于勒芒紧急维修。?

勒芒赛道修GT40刹车系统?

刹车问题解决后,Ken一路反击,后期一直刷最快圈速。

即使不顾超速危险的警告,长时间以7000转/分的速度行驶,GT40最终还是闯入了比赛的前三名,而法拉利330则因为车手的持续推进导致发动机过热而不得不中途退赛。

福特和法拉利的战斗,福特赢了!

但是,跳出让人头大的电影情节。有人会问赛车的意义是什么?

无论电影有多精彩,肯波因特·迈尔斯开着一辆福特GT40夺冠有多刺激,但对于对赛车不感兴趣的人来说,这种乐趣真的是得不到的:无非就是一群老头鼓捣出一辆没有空调的车,围着赛道挥汗如雨,你追我赶,最后看谁冲过终点。

而且从投入上来说,赛车从来都不是一项廉价的运动。

打好篮球不需要穿双Air?乔丹的运动鞋。但是赛车必须要有最好的设备,最好的技术,最好的车手,各个环节缺一不可。所以除了车辆和轮胎等易耗件的成本,车队的运维费用和研发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即便如此,为什么汽车厂商仍然热衷于参与各种赛车?

有人说,赛车不仅仅是打打杀杀,更是关乎世界。就像电影里亨利·福特买不到被羞辱一样,没有任何预算就下令摧毁法拉利。有时候真实的历史往往是戏剧性的。但事实上,像这样一怒之下要“尊重”的事件并不多。汽车厂商渴望超级烧钱的赛车,主要有两个原因。?

原始文件:恩佐·法拉利在合同上写了“不可接受”!

首先当然是卖车。

在汽车营销史上,曾经有一句名言:“周日赢球,周一卖出”?(赢?开?星期天?卖?开?周一),足以看出汽车比赛对销量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参加汽车赛事(尤其是顶级赛事)可以获得足够的商业曝光,每一辆赛车都是一个动人的广告。另一方面,发生在赛马场上的故事通过口口相传逐渐成为品牌文化的一部分,进而逐渐形成强大的品牌号召力,从而刺激粉丝在市场上的消费。

除了电影中的福特,另一个走这种典型路线的品牌是本田。

在自己的第二辆量产车下线一年后,本田宗一郎带着制造摩托车发动机的基础参加F1,一年后获得分站冠军,逐渐让本田黑科技的印象深入人心。

第二个原因是很多车企把参与赛车作为技术研发的前沿。

赛车是一项需要将赛车的性能推向极限的运动。如果能经受住赛道的魔鬼考验,无疑为一项技术的效率和可靠性提供了强有力的背书。将这些技术应用到驾驶环境更简单的民用车辆上,对于降低维度是一个打击。

例如,奥迪成功地利用勒芒验证了后来广泛影响行业的模块化备件组装技术。在奥迪之前,任何一辆在勒芒比赛中遭遇引擎故障的赛车都必须退役,而奥迪的赛车只需要20分钟就可以更换整个动力总成并重新投入比赛。这些宝贵的技术和经验已经应用到民用车辆的设计和制造中。

值得一提的是,《快车之王》中的主角福特GT40的很多技术和设计后来都应用到了量产车上。也许福特“通过竞争促进研究”的传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福特GT40 1967勒芒骑行。

影片之外,经历了勒芒的胜利和赛车的甜蜜的福特更加一发不可收拾。20世纪60年代,福特在欧洲组建了一支擅长制造小排量发动机和紧凑型掀背车和轿车的团队,他们打造的福特“rs”称霸了WRC和WTCC等世界顶级拉力赛和房车赛。

1981年,福特在北美建立了SVO。(特别?车辆?运营)?系,后改名为SVT?(特别?车辆?团队)?制造的野马赛车参加了SCCA?泛美和IMSA?GT系列。

或许高性能赛车已经不能满足福特的胃口,福特将目光转向了民用车。福特还组建了一个性能车团队——2065 438+04年,北美福特SVT团队、欧洲RS团队以及福特赛车和赛车工程部门被整合进福特全球性能车团队。一个涵盖从跑车到轿车、皮卡、SUV等一切的超级车队启动了。福特的经典小钢炮——福克斯RS就是出自这个团队。

表面上的“最强小钢炮”一定有福克斯RS的一席之地。

随着福特全球战略向电动化转型,高性能团队作为福特产品开发的排头兵,将目光投向了电动汽车。近日,福特展示了一款由高性能团队打造的“硬汉产品”——野马?马赫-E?1400原型。疯狂的福特工程师将7台电机塞进了这辆车,在generate中可以产生1400匹的最大马力!而且底盘和空气动力学都经过了特别的调校,玩漂移,在赛道上跑起来一点都不含糊。

野马?马赫-E?1400原型

那么福特为什么要大费周章造这样一辆车呢?来秀肌肉?

当然,如此惊艳的“疯狂电马”可以简单直接的展现福特深厚的技术储备,仿佛在提醒人们“百年福特”不是随便叫的。

不过,小,格局小。

福特汽车的真正意图是向外界展示其电气化的决心。

野马是福特品牌的情感中枢,极具品牌价值,代表高性能。给一款电动车赋予这样一个超级IP,无疑是希望用品牌这把尖刀在已经基本成型的纯电动车格局上撕开一个口子。同时用最硬核的产品打破“纯电动车没有驾驶乐趣”的刻板印象。

我觉得福特造这款车的初衷可能也是为了治愈那些鄙视电动车的人,打破电动车智能是买菜代替走路,无法在性能上有所作为的偏见。这和电影里表现出来的“不满”没有关系?我会把你变成7000!“多么相似的能量啊!有发现吗?你呢。可以吗?做什么?我?可以吗?做什么?电动的!

你在线吗?野马?马赫-E?在出场的时候,项目总工程师?罗恩。海瑟?他曾说:现在是使用我们保留的电气技术并将其应用于我们产品的绝佳时机。

当其他汽车制造商还在挠头思考如何让续航里程更长的时候,福特仍然别无选择,只能在操控和性能上妥协。在汽车行业,从来没有天生的领导者,也没有永远的赢家。所有光鲜亮丽的背后,都是打破传统,不断重塑自我的痛苦蜕变。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