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臣战争:黑寡妇让俄军不寒而栗

在历史的长河上,曾发生过无数战争,而有些战争会被人们用文字记录下来,车臣战争就是其中的一场,车臣战争中最为流行的一个词语就是黑寡妇,黑寡妇的力量让俄军不寒而栗,为什么这么说呢?接着往下看吧!

 车臣战争:黑寡妇让俄军不寒而栗:

 自两次车臣战争以来,“黑寡妇”现象已经成为依附于俄罗斯社会的一个顽固疾瘤,既难以根除,又易于发作。虽然车臣社会的安全状况与十年前相比已经发生质的变化,非法武装的实力和规模已经大为削弱,但车臣 *** 还在,产生 *** 的根源和条件还在,他们还有能力在俄罗斯境内肇事,包括制造新的自杀式女性人弹在莫斯科犯案作乱,给俄罗斯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其实,将俄罗斯的女性自杀式暴力恐怖主义分子归结为“黑寡妇”并不准确,因为“黑寡妇”只是俄罗斯境内女性自杀式暴力恐怖主义分子的一个部分,只是指那些丈夫或亲人被俄军打死因而有切肤之痛,对生活感到绝望或愤恨,从而走上自杀式暴力复仇道路的女性的代名词。除此之外,俄罗斯的女性自杀式爆炸恐怖主义分子还有两类,一类是有信仰的理想主义女性,她们年轻,易受瓦哈比宗教激进主义的影响,易于接受被歪曲了的对 *** 教教义本质的解释,并愿意为此献身。她们将自杀式爆炸看作是涅、重生,是履行 *** 的旨意,是进入天堂而不是走向地狱的途径。另一类是被匪徒掳掠或被买来的年轻女性。在车臣和临近地区,穷人家的女孩往往为供养家庭而将自己出卖给非法武装,出售的价格一般在2至2.5万美元,但谈好的价格实际上很少兑现。有的购买者允诺长期供养出售者的家庭,但实际提供物质帮助的时间不会持久,一般只是在最初数月内供应些面粉之类的粮食。

 在可兰经中,“萨赫特”是个重要词汇,意思指为信仰而死的殉难者,也指在自卫中被匪徒打死的受难者,其中并没有滥杀无辜的含义。同样, *** 教教义谴责自杀行为,认为自杀会使人的灵魂下地狱。但宗教激进主义分子将这一词的概念做了对自己有利的解释,认为贪生是对 *** 的不忠,教民要为 *** 献身,只有这样的灵魂才能从人间进入天堂。不过,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现在俄罗斯国内将“萨赫特”用于指代实施自杀式爆炸的男性恐怖主义分子,女性自杀式爆炸恐怖主义分子称作“萨赫特卡”。>  什么是黑寡妇?

 “黑寡妇”概念的本义也在改变,开始倾向于与“萨赫特卡”的内涵和外延同义。这是因为,当人们关注某一女性自杀式爆炸事件时,主要是关注其后果的严重程度,女性实施者的性质已经归入“女性恐怖主义者”范畴,对实施者动机和背景的关注度退居次要。人们对肇事者的第一反应不会是单义的“黑寡妇”,而是广义的“黑寡妇”。事实也是如此,2010年3月29日莫斯科制造两起地铁爆炸案的两名女性自杀式恐怖主义分子的身份并不相似,如果说17岁的达吉斯坦女青年贾涅特?阿卜杜拉赫马诺娃因自己的心上人、非法武装头目乌马拉特?马高梅多夫于2009年年末被俄军打死立志成为一名人弹从而是名副其实的“黑寡妇”外,28岁的达吉斯坦妇女马丽亚姆?沙利波娃则只能被认为是深受瓦哈比宗教激进主义精神毒害而执迷不悟的女性牺牲品。>  车臣非法武装对“黑寡妇”的培养也是煞费苦心的。2000年年初,恐怖主义头目沙米尔?巴萨耶夫在车臣的维杰诺地区组建了敢死营“利亚杜斯-萨利辛”,内设有强大的培训基地,将从车臣、达吉斯坦和印古什等地区物色到的女青年进行“严格”筛选,然后对选中的对象进行特殊培训。一般程序是先将她们送往国外(如土耳其、埃及)的 *** 学校学习,返回后进一步进行心理培训,灌输宗教激进主义精神和思想,诱导她们战胜自我死亡的恐惧,并教以实施自杀式恐怖主义行动的技术手段。整个过程延续数月之久,并且在“学业”完成之后需要进行测试通过。不过,从实际情况看,除了这种“正规培训”,车臣非法武装还有“非正规”的培训途径。因为从已经发生的女性自杀式爆炸袭击案例看,有的实施者并未有长时间脱离父母视线的记录。对于非法武装,每培训一名“黑寡妇”都要付出昂贵的物质代价,在实施爆炸袭击目标前期准备过程中,非法武装的其他机构和人员必须代为考察地形,准备武器和爆炸物,将她们送达目的地,为她们寻找隐藏地点。换言之,每一名“黑寡妇”的背后都有非法武装的利益集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