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悬念导入是什么?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节语文课也是如此。课堂导入直接影响课堂质量,良好的课堂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班级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学生将缺乏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创设一定的情境。导入的方式有很多种。一、创设情境,激情进一堂好课,有时要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有时导入时创设一个好的情境,对学生学习整篇课文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你在教“老师你好!”这篇课文,老师可以这样引导,“自从我们踏进校门,老师就成了我们最好的朋友。他们教我们读书写字,教我们唱歌跳舞,带领我们走进科学的殿堂,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陪伴我们度过美好的学习生活。”“9月10,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是我们所有敬爱的老师自己的节日——教师节。让我们对所有的老师说:‘老师你好!”“老师你好!这首诗告诉了我们想对老师说的话。”“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认识作者眼中的老师,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情。“学生们听到这个介绍,不用老师多说话,就对老师充满了敬意,会用深情的语气赞美这首诗。二、情境导入,揭示主体创设一定情境,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如教课文徐悲鸿的《励志画》就可以用这个方法。展示一些徐悲鸿《奔跑的马》的图片,并一起展示教材的放大插图,鼓励学生欣赏讨论。学生讨论后,教师可以引入“为什么徐悲鸿的《奔马图》如此传神,为什么徐悲鸿的绘画技巧如此精湛?”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新课文,它将告诉我们为什么。“然后一半老师的题目:徐悲鸿启发绘画,让学生一起看题目。这样,学生们对文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画家徐悲鸿充满了敬仰之情。三、谈心导入,推演通过谈心导入新课,可以拉近师生距离。它在学生获取新知识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教课文“祝人长寿”时,可以这样讲:“中国有许多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等。中秋节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早在唐朝初年就成为固定节日。中秋节有一轮圆月,象征着团圆。在这一天,人们高兴地聚在一起,赏月,吃月饼,所以中秋节被称为团圆节。中秋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富有诗意和人文气息的节日,历史上流传着许多美好的诗篇。”“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希望人长寿》(板书题目,一起读题目)。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中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苏轼与著名的中秋词“水貂头”(明月几时有)合作的故事。《祝人长久》的题目,取自苏轼词的最后一句。“根据这个介绍,老师可以这样‘扣题’,‘大家看到这个题目会有什么想法?“我希望”是什么意思?「人活得久」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祝人长寿”?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请打开课本,自己读课文,让学生慢慢进入文章内容。第四,回忆影片,揭示话题。这种方法可以用在教虎门销毁鸦片的课文中。教师可以引入“学生看过电影《鸦片战争》吗?"?你能给我介绍一下这部电影吗?(学生自由论,老师总结)“老师继续介绍”鸦片战争讲的是1840-1842年英国侵华。战争的起因是英国从18年底开始向中国大量出口鸦片,在1838年达到4万多箱。鸦片泛滥导致中国大量白银外流,银价飙升。经济困难。1838年,清政府派遣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绝鸦片。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在虎门滩当众销毁275万公斤,同时多次击退英方挑衅。在这种情况下,1840年6月,在美国和法国的支持下,英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鸦片战争。电影《鸦片战争》就是这个故事。””这篇文章讲述了在这屈辱的历史时期,民族英雄中国领导中国人民禁绝鸦片的史实。正文体现了各地禁鸦片、灭鸦片的坚强决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虎门毁鸦片》这篇文章,体会一下当时人们的欢快心情和爱国情怀。(板书:虎门销毁鸦片)。”老师这样引领,学生的爱国主义被感染。我对学习课文更感兴趣,对课文内容有更深的印象。比如在教课文《九寨沟》的时候,老师的科研是这样介绍的:“20世纪70年代,一群伐木工人在一片广袤的丛林中发现了一个地方,这个地方的景色非常奇妙。很快,这个地方就成了人们游览的好地方。1982年成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7年被列为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重点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1997年被列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是世界上唯一同时获得这两个奖项的景区。这个地方在哪里?是九寨沟,今天我们要学习这篇课文(板书题目)。”引入后,教师可以引起学生的提问:“看完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问:九寨沟在哪里?为什么是九寨沟?是什么样的沟?然后学生可以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课文。六、谈入,启发思维比如在课文《创造》的教学中,就可以用这种方法。老师可以这样说话,导入“同学们,当我们看着蓝天和广阔的世界时,我们心里一定有过这样的想法:这个世界是从哪里来的?其实这个问题古代人就已经思考过了。他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我们今天写的一段文字,从一个侧面回答了这首歌的问题。它的标题是“地球的创造”(写在黑板上)。“创造”就是“开拓”。“《创世纪》有三层意思:一是说天地本来就是混沌的,盘古用斧子和凿子把天地分开后,世界就产生了。有了人类,才有人类的历史。二是“史无前例,历史上第一次。第三个比喻“开创空前的伟大事业”。”“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请告诉我:这篇课文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看到创作会问什么问题?“老师这样引入新课,会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七、激发兴趣导入,揭示对学科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兴趣学习就能学好每一篇课文,这就要求教师在导入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课文《桂花雨》时,教师可以引入“同学们,现在是十月的秋天,校园里的桂花树香气四溢,随风流动,渗透四面八方,整个校园沉浸在一片甜蜜的气氛中,给我们带来了奇妙的享受。由于桂花香味持久,沁人心脾,历代文人常以诗赞之。相信大家都收藏了很多关于桂花的诗词。现在来一对诗怎么样?”经过这一番介绍,老师可以这样揭示主题:“有不少关于桂花的诗词,说明我们和这些文人一样喜欢桂花。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也和桂花有关。(写在黑板上,读标题:桂花雨)”再如:教课文《雾凇》时,老师可以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中国有四大著名的自然景观。它们是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吉林雾凇。前三大奇观都在中国南方,而吉林雾凇在中国东北的吉林。看到这首歌的歌名,你的脑海里会出现什么问题,会有什么想法?“引入后,让学生自己提问,先带着问题读感性文本。8.提出问题,激发兴趣,引入新课。比如在讲授课文《元日》时,教师可以引入“看到题目《元日》(板书题目)时,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什么想法?有些同学可能会问:‘一月日’是什么意思?“一月日”是元旦吗?谁知道呢?”“大家预习了课文,普遍知道课文描写了春节热闹、欢乐、万象更新的动人情景。“元月日”不是所谓的“大年初一”,而是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春节。现在的“元旦”、“大年初一”一般指公历第一年,即公历65438+10月1。而“元月日”是农历正月初一,一般称为“春节”“春节是中国最热闹、最盛大、最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就像西方的圣诞节一样。我们来回忆一下,中国的春节有哪些风俗习惯?”“放鞭炮、贴春联、贴‘福’字、贴窗花、拜年,都是春节的特色习俗,是长期以来在人们生活中逐渐形成的。”那么,宋代的春节有哪些习俗呢?学习了王安石的《元日》,就可以得到答案了。“总之,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需要教师不断总结和研究,才能更好地进行课堂引导,让学生更快乐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