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的散文
20世纪80年代中期,胡加庙东北角是工人文化宫。那时候我上小学,一天中最开心的事就是放学后时不时带着三五个同学去工人文化宫看电影。那时候一张电影票要五毛钱,人又那么多。总觉得文化宫门口的电影售票处买票的人“排长队”。买不到票就跑到文化宫电影院门口,求看门的老头。有时候,我会假惺惺的流几滴眼泪,最后博得老人的同情,把我们这些孩子放进去。我们站在后面,看着屏幕上的电影,似乎忘记了一直站着的疲劳。在那里,我们欣赏了《少林寺》《南北少林》《妈妈又爱我了》等八十年代的著名电影,和我一起度过了快乐的小学时光。
那时候还有一个乐趣,就是春节前陪爸妈去百货公司买年货。当时,胡加庙西南角有一家百货公司,后来改名为西京国货公司。我们通常亲切地称之为“建筑”。年货采购高峰时段,“楼”里的人都在往前赶。我最高兴的是看到销售人员熟练地将糖果放在托盘秤上,称好,然后铺在纸上进行包装。动作真的是一气呵成,一点都不马虎。更有甚者,我妈带我去衣服专柜,给我挑过年的衣服。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还记得1984年,父亲在楼里买了一台“长城”牌短波收音机,花了近30元钱。从此有了滴滴陪伴的“小喇叭”,讲解孙敬修爷爷的故事,直到小学毕业。
时间渐渐到了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轻工业市场的建立,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日益丰富。曾经红极一时的“工人文化宫”电影院没落了,百货公司也变得“门前车马越来越少”。终于在90年代末,“大楼”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工人文化宫的地方被承包出租,沿街经营酒店、商铺。胡家庙地区曾一度显得荒凉冷清。
21世纪初,随着Xi安二环路贯通工程的快速实施,一座高架桥从时嘉街拔地而起,跨越陇海铁路隧道,贯穿胡家庙十字南北。没有停在胡家庙十字路口的车辆可以在桥上飞驰而过。随着十字路口以北的几家工厂搬迁到经济技术开发区,胡一村、二村的改造已经完成,十字路口以北的几个高档住宅小区也跃入人们的眼帘,胡家庙地区也慢慢恢复了往日的繁华。
如今的胡家庙地区,商铺林立,休闲购物设施齐全,轻工、金海等知名批发市场给生活带来便利。通车的Xi地铁3号线也在胡家庙设站,带来更多商机。灯初,闪亮的灯光像天上的星星,在高架桥上快速游弋。十字西北角是新建的“华东万和城”,其六楼是技术和设施先进的“星月汇”影院。3D和4D的视听效果令人震撼。在节假日,人们也会带着家人或朋友一起去看预定的电影。电影院的观众虽然不是很大,但也充满了温暖。
在十字路口的西南角,在原百货大楼的旧址上,一座新的大楼也在建设中。
作为一个老Xi人,我听到并见证了胡加寺30多年的变迁。有时候,我能清晰的梦到小时候拿着零钱去十字路口东南临街的小卖部。我递上一元一斤的粮票,上来一笼五个馒头。咬开嫩嫩的皮,吮吸着汤汁,嘴里甜甜的。
记忆中的山山水水,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未来的岁月里成为挥之不去的思念。随着风,它变成了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