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张爱萍病逝,其妻告诉孩子:你爹和彭雪枫关系不一般

2004年,在彭雪枫牺牲60周年的纪念日上,李又兰拖着年迈的身体,带着张爱萍将军所有的孩子亲自前去致意悼意。

作为张爱萍将军的遗孀,李又兰虽然和彭雪枫相交甚少,但是她的心中依旧对丈夫这位至交好友有着崇高的敬意。

在丈夫离世之前,李又兰和张爱萍几乎每年都会前去祭拜彭雪枫,但是曾经在革命中牺牲的先辈何其多,张爱萍又为何独独对彭雪枫如此不一般呢?

张翔等人不禁对父亲和彭雪枫的过去产生了好奇,而李又兰面对孩子们的疑问,却只是笑笑说道:“ 你父亲和彭雪枫的关系可不一般。

那么张爱萍将军和彭雪枫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张爱萍和彭雪枫两人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他们同样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在时代的磨练下受尽磨难,立志要为普通的劳苦大众在这艰难的时代找到一条出路。

因此有着***同理想的两人几乎在同一时间加入了中国***产党,为了祖国的革命事业而奋斗在最前线。

他们两人是在中央苏区工作的时候相识的,彭雪枫比张爱萍大三岁,在到达中央苏区工作的时候,已经是红三军团的中坚力量了,而张爱萍也曾在战斗中负伤,成了少***苏区中央局秘书长。

作为有着***同的革命理想的战友,他们两人从开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彭雪枫时常会将作战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倾囊相授给张爱萍,而张爱萍对于彭雪枫的教导也十分感激,两人在工作之余时常以兄弟相称。

在红军大学学习期间,两个人是战友兼同窗,他们在校期间经常互帮互助,也从彼此身上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和他们一起在红军学校学习的战友们看到两人不分彼此的样子,经常会调侃“ 他们两个不是亲兄弟却胜似亲兄弟 ”。

而走上长征之路之后,两人的友谊也因为长征路上接连不断的艰难险阻显得弥足珍贵。

在长达两年之久的长征之路上,彭雪枫作为队伍中的中坚力量,在面临战斗时,始终冲在队伍的最前面,在穿越娄山关的时候,彭雪枫带着部队两次突围,在大渡河上,彭雪枫也不甘示弱,直面敌人猛烈的炮火。

在彭雪枫身上,张爱萍知道了什么叫做一名真正的战士,这也让他对彭雪枫有了更多的仰慕和欣赏。

除了战斗中出类拔萃的冲锋能力,彭雪枫在日常生活中,也十分关心战友和部下的身体情况。

有一次在跨越雪山的时候,张爱萍因为不适应雪山的气候,很多次都险些掉队。

当时战士们都是缺衣少食,还要时时刻刻面临着国民党的包围,不少人都感到力不从心,自然是无暇顾及到张爱萍。

但是彭雪枫却从来都不会放弃任何一个队友,每次休息过后,他都会亲自叫醒张爱萍,避免他在这冰天雪地中睡死过去,可以说张爱萍能活着走过长征,彭雪枫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一次张爱萍因为缺氧,饿得头晕耳鸣,实在是走不动路了,彭雪枫特意牵着自己的坐骑走到他面前说道:“ 你是不是病了?这天气实在是太冷了,你骑我的骡子吧。

那怎么行?我还能走得动路。 ”张爱萍挺直身板,一脸“硬气”的表示。

别逞强了,我看你都快走不动了,就骑着吧!

张爱萍死活不愿意接过彭雪枫手中的骡子,两人你推我让,谁都不愿意骑。

最后还是张爱萍先做出让步:“ 我看,咱俩谁也别骑,正好队伍里还有个伤员,还是优先照顾伤员吧!

听到张爱萍的话,彭雪枫愣了一下,这才注意到队伍中还有一个在突围中受伤的伤员,他随即笑了笑,然后把缰绳递了过去。

在过草地的时候,彭雪枫也是为了照顾伤员,主动将自己的食物多分出来了一些。

走过长征路之后,彭雪枫和张爱萍之间的情谊也更加深厚,他们在抗日战争中一起奋斗,立誓要将侵略者赶出中国,建立一个更加富强,更加和平的国家。

1939年,在抗日战争逐渐进入到白热化阶段的时候,张爱萍和彭雪枫这两个性子硬气的人爆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矛盾”。

他们在讨论游击队的发展方向问题时,彭雪枫主张向西发展,但是张爱萍却坚持要向东,两人位次僵持不下。

张爱萍也是个直接的人,他孤身一人前往皖东北地区,开始着手建立抗日根据地。

尽管这是他第一次组建抗日根据地,此前没有任何的经验的他还是凭借着心中的一股拼劲儿,在皖东北站稳了脚跟,也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根据地。

当然,作为老朋友的彭雪枫虽然并不认同张爱萍的意见,但是他心中依旧为张爱萍感到高兴。

在得知张爱萍的部队已经初具规模之后,彭雪枫更是送去了一支经验丰富的“团”,帮助张爱萍一起建立皖东北抗日根据地。

可以说,正是在彭雪枫的帮助下,张爱萍才逐渐在皖东北站稳了脚跟。

结果前后不到三个月时间,彭雪枫驻扎的地方遭到了国民党的围攻,不得不开始向皖西北转移,而一直惦记着彭雪枫的恩情的张爱萍在得到消息的第一时间,就派出了两个旅的兵力,前去迎接彭雪枫。

两人刚一见面就感慨万千,彭雪枫笑着说道:“ 这可真是风水轮流转呐,现在轮到你来接应我了!

在国家面前,张爱萍和彭雪枫并没有计较当时的争论,张爱萍还是向从前一样尊敬彭雪枫,他开玩笑般向彭雪枫表示:“ 你这是什么话,我这儿啊就是你的后方根据地,就是你的地方,打仗本来就是有来有回的,你现在这只能叫暂时退守。

哈哈哈,还是你有先见之明,在这儿建立了根据地,不然今天我这么大一支部队,还不知道要去哪儿呢。

两人互相寒暄了片刻,张爱萍才急忙将他带进了根据地中,为第一次到来的他详细介绍了根据地的情况。

彭雪枫也没想到,当年那个总是喜欢跟在自己身后问问题的“学生”,如今也已经有了独当一面的能力。

然而不久之后,在洪泽湖以东的淮宝县仁和集会议上,一些同志坚持认为,这次战斗失利,彭雪枫作为总指挥应该负全部责任。

他们态度偏激,对于这件事的评判过于片面,引起了不少人的不满,另一部分支持彭雪枫的人,则是坚持认为他在豫、皖、苏根据地中的创建和发展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尽管在之前的战斗中有所失误,但是将责任全部推到彭雪枫身上,也是有失偏颇的。

张爱萍在会议上更是据理力争,想要为彭雪枫争一个理。

就在各方争论的面红耳赤的时候,彭雪枫主动站起来,坦率地表示:“ 战斗失败这件事责任确实在我,身为第四师师长,没有带领队伍取得胜利,是我指挥不力,我会吸取这次的教训,保证不会有下次。

随后,彭雪枫代表第四师,总结了这三个月以来的作战经验,并且对失败的原因进行了重新复盘,避免下次重蹈覆辙。

然而不久之后,彭雪枫就接到了一个报告: 中央军委决定任命邓子恢同志为第四师的政委,而师长的位置则是交由张爱萍担任,彭雪枫前往军部负责组织工作。

对于中央的任命,彭雪枫向来是有名必从,因此他当即回到房间将简单地行李收拾了一番,准备将这个房间腾出来,顺便前往军部报道。

可是当他正准备前往军部报道,准备进行交接工作的时候,早已经赶到了泗县的张爱萍,和邓子恢等人争论了起来。

原来张爱萍在接到师部的命令时,还以为是有新的任务要交给自己,结果当他急匆匆赶到,收到的却是自己要接替好友位置的消息,这让他的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解。

邓子恢同志,你们让我干什么都行,哪怕现在让我上战场,我也不会眨一下眼睛,但是这个任命恕我难以从命。

这是组织的任命,也是组织对你的信任,张爱萍同志,你是有什么顾虑吗?

张爱萍看了看手中的委任状,心中是五味杂陈,他曾亲手建立起了皖西北的抗日根据地,对这其中的艰辛更是心知肚明。

而新四军第四师也是彭雪枫一手带起来的队伍,他和第四师的将士们一定有着很深的感情,如果此时自己接过了这个千斤重担,能够带领好这支队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所有人都像彭雪枫在的时候一样,凝固在一起,都是他要面临的问题。

张爱萍并不是逃避这些问题,而是在抗日战争进行到关键时刻这个节骨眼儿上,他们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磨合。

内心经过这一番挣扎之后,张爱萍毅然决然地拒绝道:“ 四师之前一直是由彭雪枫师长领导的,他曾身经百战,经验丰富,有他在,更有利于四师的团结,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胜负就临阵变更主帅。

后来,在张爱萍的坚持下,邓子恢将他的意见以急电的形式呈报给了华中局书记刘少奇。

刘少奇经过再三考虑之后,最终接受了张爱萍的意见,彭雪枫继续留在四师中担任师长。

而这次“让师长”的事情不仅让众人看到了彭雪枫和张爱萍两人之间真挚的情谊,同时也看到了他们身上赤诚的爱国之心。

后来在彭雪枫的努力下,新四军的力量越发壮大,为抗日战争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遗憾的是,彭雪枫师长没来得及和张爱萍一起看到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

1944年9月11日,在河南夏邑八里庄的战斗中,彭雪枫在前线冲锋时,不幸被流弹击中,牺牲在了战场上。

张爱萍在得知好友离世的消息之后,一度哭得晕厥过去。

但是抗日的重任还没有完成,他如何甘心看着好友就这样白白牺牲呢?

因此在组织的调任下,张爱萍很快就接替了第四师的职务,带领着部队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的战役。

终于在1945年8月15日,日军递交了投降诏书,抗日战争正式宣告结束,然而看着彭雪枫留下的遗物,张爱萍心中不免感到一阵阵的悲痛。

新中国成立后,张爱萍几乎每年都会带着妻子在彭雪枫祭日的时候,到他的墓前看看,缅怀这位至交好友。

他还时常和自己的孩子讲起彭雪枫的事情,让孩子们牢记新中国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英雄,同时也用彭雪枫的事情教导孩子们要时刻心系祖国。

尽管彭雪枫在1944年就已经牺牲了,但是在张爱萍心中,他们两人的情谊并没有就此止步,只要他还在世,他们的友谊就还在。

2003年张爱萍离世之后,他的夫人李又兰便主动接过了丈夫的遗愿,每年都会带着所有的孩子前去祭拜彭雪枫,就向张爱萍生前一样。

当张爱萍的孩子们问起母亲彭雪枫的事情之后,李又兰总会感慨道:“ 你父亲和彭雪枫的关系可是不一般啊。

在李又兰看来,张爱萍和彭雪枫的关系堪称旷世之谊,而对于我们而言,革命时期的友谊又何尝不感人肺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