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胡适《差不多先生传》和《名教》

以前没有看过胡适的文章。一直觉得,他是个政治人物。机缘巧合,现在在《幽默散文读本》这本书上看了他的两篇文章,一篇是《差不多先生传》、一篇是《名教》。让人眼前一亮。没有想到,胡适的文章写得这样好。《差不多先生传》讲了一个什么都不较真、马马虎虎过日子的人。开头就妙笔生花,漫画式地描述了“差不多先生”和你和我都差不多的外貌。再到他的口头禅:“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三言两语已经提炼出“差不多先生”的神韵。又写了差不多先生从小到大的“光荣事迹”:帮妈妈买错东西、课堂上陕西山西搞错、在钱庄工作算错账,这些都被他一句“反正差不多”给自我辩解了。然后矛盾步步升级——他的“好”心态和现实中处处碰壁的矛盾。晚了两分钟到火车站,火车开走了。他想不通:“早两分钟晚两分钟不是差不多吗?火车凭什么不等我?”最后,他得了急病,家人给他找了个“差不多”的大夫——一个兽医。临了临了,“差不多先生”用尽全力憋出一句话:“死人同活人,也差……差……差不多!”简直笑喷,让人绝倒。胡适是讽刺了一类人:凡事不肯较真的懒人、浑浑噩噩的人。但我觉得,偶尔“差不多”一下也挺好。

《名教》是讲中国人的所谓信仰的。为什么说是“所谓”呢?因为作者认为,中国人最虔诚相信的,是文字以及符咒的力量。比如做小生意的在对面的墙上贴上“对我发财”的横幅。小孩子跟小伙伴置气,在墙角贴上“打dao阿毛”。婴儿夜间哭闹,大人在行人小便的地方贴一张纸“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啼郎……”以及当时贴在墙上的各种标语……前面全是理性剖析。最后的那一句“时髦”话——“打倒名教!”我又笑喷了。前面这么长的蓄势待发,好像就是为了最后的这一句。

胡适的文章不凌冽,想象当中,就好像一个圆脸的好好先生,在微笑着温和地批评这个世界。他跟鲁迅的风格不一样。鲁迅是一个严肃的孤独的战士,拿着刀剑刺向黑暗。而胡适比较超脱。如果说鲁迅的文章是幽默,那么胡适的文章是轻幽默。看似闲敲棋子落灯花一般散淡的一笔,马上触动人体“笑” 的机关。笑完,回过神来,还觉得这轻轻淡淡的一笔挺有分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