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河西走廊》展现历史视角(上)
?本片突破以往文字叙述、专家访谈的模式,完全以解说和图片为指导,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解读河西走廊乃至丝绸之路的文化和历史。丝路文化的全方位展示借助现代视听媒体重塑和再现历史,通过视觉影像和电影话语成为电影式的讲故事纪录片。每50分钟,就像看一部有趣的电影,超级有趣。
甘肃省形似“如意”,全长1200里。它位于黄河的西部,看起来像一条走廊。人们称之为“河西走廊”,它造成了数亿年的地壳剧变。它是通往中亚和西亚的必经之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河西走廊关系着一个国家政治、经济、贸易和经济促进以及文化融合的宏伟梦想。对于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人们来说,打通河西走廊,走向更广阔的西部是他们不变的梦想。
?这个梦想的开始源于两千年前一个帝国的发展——西汉。此时,汉帝国已经运行了64年。汉朝年轻的皇帝刘彻从一开始就雄心勃勃地计划着。一名匈奴军官被汉军俘虏,得知河西走廊局势混乱,任玥人组成了东西联合进攻。张骞,27岁,陕西城固人,官宦随从(晁盖的侍卫、政事练习生)兼导游翻译,出使西域。在途中,他被匈奴俘虏了9年,并被迫与匈奴女子结婚,这也提供了一个了解匈奴王朝的机会。后来,他逃到月氏,呆了65,438+0多年,以了解更多的西域习俗。当他未能返回时,他再次成为匈奴的俘虏,并再次逃到东方。65,438+03年杳无音信的张骞,历经艰难险阻回来了。首都很惊讶,带回了一张从未见过的西域地图。
张骞出使西域的壮举具有“掏空”的力量,他的所见所闻让汉帝国大开眼界,这将是汉帝国后来在西域开展军事和外交成就的基础,也是汉武帝坚定击败匈奴的信心。汉武帝封张骞为“博王侯”,张骞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于是河西走廊记住了这个坚忍不拔的探路者。
年仅17岁的霍去病率领800骑兵初战告捷,立下汗马功劳。他被评为“冠军侯”。他不按常理出牌,轻骑兵快速突袭的战术,以少量精锐部队,连续横扫匈奴五个部落,穿越雁栖山天然草原,连续进军500公里。最后,他追击敦煌,大捷击败匈奴。漠北之战制定后,三军全线出击,合围匈奴。
??山丹军马场是燕之山的天然草场,至今仍是亚洲第二大、世界上最古老的马场。河西之战后,霍去病的军队接管了这片匈奴养马的幻境。此后,汉帝国有了理想的军马饲养基地,高原环境培育的马匹质量远超中原。战败的匈奴唱着悲歌退出了祁连山?:“我死在祁连山,使我的六畜不快乐;失去我?燕之山使我的女人无色。”
汉武帝称赞霍去病战功赫赫,为他修建了豪华的府邸。然而,他却上奏汉武帝说:“如果匈奴没有灭绝,他们为什么要在国内?”。司马迁将这句话记录下来,成为流传千古的名言。19岁的霍去病和他的精锐部队自由驰骋。经过三次河西之战,他们终于打通了河西走廊,首次设立武威、酒泉两郡,河西走廊纳入中原版图。
?卫青和22岁的霍去病为巩固河西成果发动了“漠北之战”,直击匈奴北部,一路打到被匈奴奉为圣地的湫山,率军祭天,史称“封狼于徐旭”。
此时的汉帝国国力强盛,不断扩大疆域。在汉武帝的心目中,强烈渴望建立一个“广于万里,重于九译,造成奇俗,杂草遍布天下”的国家。张骞再次出使西域,促进了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与繁荣,为新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年仅23岁的霍去病突然去世。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就像一颗耀眼的彗星,划过天空,匆匆消失在无边的夜空中。为了纪念这位敬爱的将军,汉朝皇帝将陵墓建成祁连山的形状,还雕刻了马背上的匈奴。在河西走廊以东的兰州,至今仍有一座巨大的霍去病雕像。人们用这种方式纪念这位在河西作战的英雄。
汉帝国反击匈奴,河西走廊纳入中国版图后,汉武帝开始设置行政机构,即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和河西诸郡。邮政系统开始向西延伸。中国是最早组织信息传递的国家之一,邮政被视为“国家的血脉”。
?1982年,反映邮局工作真实形象的《邮政地图》邮票立即发行。国家邮政局被称为“贾”,它不仅是传递官方文件的中转站,也是公务的休息站。
“悬春楼”属于汉帝国河西重镇敦煌郡的政府机构。“司辅”是秦帝国和汉帝国对县以下官员的称谓。“司辅”是这个邮政机构管理日常工作的最高行政长官,受敦煌知府监督管理。有37名官员,65,438+05辆马车,40匹马和官员马车。
?故事从悬泉屋开始。常惠,山西人,是一位跨越汉武帝、赵迪、宣帝三朝的外交活动家。曾随苏武出征匈奴,缓和匈汉冲突,被匈奴毫不妥协地扣押19年,表现出非凡的智慧和才华。他被释放回家,再次回到长安。他穿过悬挂的弹簧屋五次。为了加强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汉武帝采取了和亲政策,并积极回应乌孙国派来的楚王孙女游杰公主。此后,女性也为帝国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经过409年的统治,汉帝国终于崩溃了。中原经历了一场混战三国时期,西晋短暂统一,司马家族内部爆发了争夺中央政权的混战。
西晋末年,张贵主动调至武威任刺史,而在姑臧县,张贵家族世代以儒学为宗,采用中原教化,招纳弟子500人办学。流传着一首歌:“秦中川,血无腕,唯凉州倚柱。”
?中原地区的“永嘉之乱”被局限在大分裂、大混乱的格局中长达300多年。由于地处偏远,河西走廊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大量人口迁移。后来,大儒郭和(今甘肃秦安人,出生于儒家家庭)迁居于此。除了追随弟子之外,他还有极其珍贵的传世经典。
?张贵家族在河西一方建立了“前凉”割据政权,前凉王的曾孙“张佐”的后人公开寻求儒家名士的支持,并非真正发自内心地尊重知识,而是教导太子。郭鹤和宋宪(敦煌小谷人,曾在酒泉南山学道讲学,学生多达3000人,堪比孔子)被逼出山,最终选择绝食以保全学者的自由和名誉。郭鹤去世,享年84岁。
弟子郭俊承袭并撰写了《春秋墨书》和《孝经错纬》,希望它能被后人用来招收弟子讲学和在马蹄山挖洞穴。这座原本只是为了避雨而建造的马蹄山石窟,在不太遥远的未来将成为中国重要的佛教造像圣地,而马蹄寺石窟的发掘也将在后来成为佛教文明的伟大圣地,它也将成为儒佛交汇的见证。
?经过近80年的统治,河西走廊由秦国前君主苻坚统治。为了完善前秦的礼仪制度,崇尚儒学的苻坚让300名当地学生到郭俊门下学习礼仪,传播圣人思想。聚集成千上万的弟子是儒家学生的责任和义务。之后,大量的人开设博物馆接受弟子,河西地区的儒家教育越来越普及。
氐族贵族吕光割据凉州,建立政权,史称“侯亮”。郭训的弟子刘芳成为河西士林的首领,当时的敦煌太守李浩(天水秦安李广十六世之孙)在敦煌自立,建立了“西凉”政权,这是一项文化事业。他的《知府叙事》流传至今。文章深刻剖析了他的内心世界,留下了一个政治家试图统一河西、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同时也留下了他内心的纠结与选择。
李咏让刘芳担任西凉文教主任,“向士人献酒”。后来被“北凉”所灭,在酒泉发现“西凉王李严墓”是河西走廊最大的墓葬。刘芸一生著述不下120卷,是武梁时期学术著作最多的学者。这里的河西走廊学术文化空前繁荣,形成了与中原相对应的地域文化体系,以学术、散文、诗歌、词为重点的“五凉文学”。
西晋以前失传已久的古籍和刘芳等河西文人的著作为东晋贡献了65,438+054卷古籍,其中《人物志》保存于河西走廊,回归江南。
?北魏时期拓跋族作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河西走廊结束了140年的统治,首次实现统一。汉文化得到弘扬,儒家思想得到推崇。汉文化随之东移,并积极参与北魏鲜卑政权的文化转型和政治改革,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河西文化与中原文化、江南文化并列,成为隋唐文化的起源地。武威文庙是儒家思想传播和繁衍的证明。
刘芸在《敦煌十卷录》和《十卷寒书》中记载了河西走廊的百年历史。北魏孝文帝被誉为“上辈子得道成儒”。
鸠摩罗什出生在西部地区的龟兹。他的父亲是从印度迁徙到西域的贵族后裔,母亲是龟兹王的妹妹。鸠摩罗什七岁时就是一个有天赋的和尚。十二岁时,他就能开坛传教,他的名声极大地震惊了西方国家。吕光建立后,鸠摩罗什被软禁了17年。秦朝之后,秦朝的曾祖父姚兴推崇佛教和儒家思想,并欢迎鸠摩罗什进入长安。58岁时,姚兴在长安筹办译场,故有“三千弟子* * *翻经”之说,其中重要的有《般若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维经》。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鸠摩罗什翻译的《心经》。鸠摩罗什,直译为“同寿”,是中国佛教八大流派的始祖,被后世佛陀称为“千古一僧”。他也是行走河西的第一人,与玄奘、易经、不空并称为“汉传佛教五杰”。他于年底在长安去世,享年70岁。
?后来,昙无谶讲凉州城,昙曜的雕像,流沙河的瑞香寺(现在的荣盛寺)描述的是一个独特的自然佛的传奇故事。昙曜是一位杰出的佛教徒、优秀的寺庙建筑师和富有激情的空想家。他位于祁连山东线支脉武威南部,天台山石窟是中国历史上开凿最早的石窟。
?经过数百年的动荡,杨迪皇帝杨光重新统一了世界。他也是唯一一位亲自踏入河西走廊的中原皇帝。站在走廊墙上,他看到了这条走廊的重大意义,河西走廊也迎来了历史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