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戏骨:白蛇传》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内地翻拍剧一直是人们不要脸圈钱、肆无忌惮毁经典的重灾区。没有原创作品却在外有口皆碑的免费IP《白蛇传》以其强大的吸粉力养活了几代影视工作者,也贡献了不少深得观众喜爱的白衣美女(白蛇传故事源于民间传说,并非特定作者原创,通过戏曲、评弹、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在民间口耳相传,小说体裁颇有名气。
无论是李香兰的谄媚魅力,戴琳的端庄优雅,林青霞的迷人风采,王灏儿的不食人间烟火之美,还是赵雅芝的贤妻良母和刘涛的甜美忧伤,它们都可以为自己正名;至于杨紫的《白蛇传》,表现了他对黄圣依的爱,这是一场自然灾害,更不用说了。
这一次,《小戏骨:白蛇传说》实际上是《新白蛇传说》的完整Ctrl+C和Ctrl+V,并且在剧情走向、服装造型、歌曲配乐和场景特效方面都是从朱昱的前作中复制的。然而,之所以出道就能一鸣惊人,其实是因为“小骨头”:
一群小演员在网上表演各种颜文字,富有感染力的投入,抑扬顿挫的台词和精心组织的黄梅戏演唱,杀死了当今娱乐圈的面瘫和整容锥子——Angela Baby和李易峰,你羞于拿百花奖吗?
然而,除了这群零零后的演技之外,《小戏骨:白蛇传》,被观众誉为洗眼佳作,真的成为了拯救电影市场的灵丹妙药吗?在肯定其声誉的同时,不顾盲目舆论的引导和控制,我们仍然不能假装对一些不大不小的缺点视而不见:
与其说《小戏骨》是一部翻拍剧,倒不如说它是一部由内而外的精准模仿之作:每一帧、每一个画面、每一次定格都能与《新白蛇传》一一对应,即便有一些细微的改动,也不妨碍它实际上是一部挑花了眼、亦步亦趋的“投机之作”。
这当然与表演者无关,但不可否认的是,以“创作”自诩的文艺界人士早已磨掉了“创作”的耐心。在当今这个急功近利、唯热钱马首是瞻的社会,指望比内地电影更新颖、干净、原创的作品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恐怕更难也更可悲。
当然,你可以把《小谷熹:白蛇传》看作是对民间古典文化的再发展。知名度和人气爆棚客观上起到了传播传统文化的社会作用,但这个作用是不是太大意了?换句话说,是《小戏骨:白蛇传说》还是24年前制作并一直经久不衰的《新白蛇传说》?《小戏骨:白蛇传说》的幕后团队在创作层面完全没有思考或费心。一切都是现成的,随时可以使用。有什么比直接机械地复制想法更容易、更省力的呢?
这种模仿与文学范畴的《白蛇传》故事无关,而是基于前一部经典作品的二次创作——也许甚至不是创作,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消费他们。我们永远不会否认,《小戏骨:白蛇传》肩负着自媒体时代普及文化的重任。但是,鉴于初衷永远不能等同于执行和效果,在创意为零的情况下,这种委婉的模仿实际上是侵权和抄袭吗?而选择孩子作为主角,难道是为了掩盖这种明目张胆的粉饰吗?
从策划到完成实景拍摄,《小戏骨:白蛇传说》耗时半年多,通过海选、试镜等环节确定角色。一群可爱的小精灵小朋友还参加了露营和表演课程进行训练。从影片的角度来看,娴熟流畅的台词和丰富生动的表情确实付出了很多心血——如果说“新白”赋予了这部剧的灵魂,那么这些年轻有星上镜的“小骨头”则赋予了这部剧血肉——这是一个演员的胜利。
但是——但是他们出色的演技还是逃不出“模仿”的牢笼:幼稚、不谙世事、对爱恨情仇没有概念的小学生们难免会控制住迷恋与离别的复杂成年人情感,所以看着戏里那些还没桌子高的小伙伴们喊着“小姐”“官”实在是尴尬。为了表现夫妻的深情,小小白和肖旭担心他们的情感不到位,不管他们的笑声和笑声,他们的表情都太浓了,有点夸张和用力过猛。
说白了,虽然小演员们还顶着“白蛇夫人”和“徐贤”的角色名,但事实上——他们(影片中的徐贤也是一名女变装者)扮演了“赵雅芝”和“叶童”——在当时内地缺乏小屏幕内容的情况下,《新白蛇传》绝对是一场盛宴,它仍然拥有极高的重播率和无数的铁杆粉丝。它就是中国。
乘着怀旧的东风,让一代又一代人重拾青春,《小戏骨:白蛇传》准确地抓住了大众怀旧的脉搏,也更容易唤起集体心理。此外,人们对待孩子有着天然的爱和宽容,年轻演员们灿烂天真的可爱状态可以轻松挡住长长的人群,仿佛为《小戏骨:白蛇传说》戴上了金钟罩和保护膜——回归理性。如果一群孩子不玩了,而是成为了当下当红的流量小生和花旦,他们还能收获澎湃的欢迎吗?
《小戏骨:白蛇传说》也完全预留了这个结局。白蛇传的儿子刻苦读书,远赴北京赶考,终于入仕为红袍。有着千年魔力和真挚感情却得不回合理合法爱情的白蛇,就这么轻易被制度赦免了,水淹金山的累累罪行也被抹去了——这真不是逗你:官方有权,制度认可,他可以...得到他想要的。
更不用说刻意的完美削弱了悲伤的气氛和反抗的精神。白蛇出塔的现实意义简直微妙。如果她不妥协,她就会有罪。她的反抗是一种极大的扭曲,破坏了制度,损害了男权/父权/夫权的威严。这与孙悟空大闹天宫却被佛教拥抱,哪吒自杀以显示她的纯洁和勇气却重建了她的莲花身是一样的。她是一个具有革命性和创新性的反叛者。
无论如何,“千年一遇”的《小戏骨:白蛇传》在电影市场看似繁荣却鲜有佳作的中国影视圈脱颖而出,其正能量和榜样作用不容忽视;然而,悬案背后的行业隐忧并未消除。如何制作出既受观众欢迎又能兼顾创作自由的良心原创作品,仍是“前路漫漫”,需要更多新生力量付出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