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唐山大地震的反思
8月4日,暑假第二周的周三,爸爸带我去华辰影院看唐山大地震。据不完全统计,这部电影的首映比《阿凡达》的票房收入高出20万元。
在进入放映大厅之前,我听到附近的观众说“听说这部电影很感人”“我今天就是来好好哭一场的”...我对这部电影非常感兴趣,想知道我会有什么反应!
影片开头有一个其他电影电视剧都没有的安排——没有片头曲!这不是大地震吗?没错,汶川地震应该有三分钟默哀,所以电影《大地震》里应该没有音乐!
我还是不明白电影开头的准备——是在地震之前还是之后?如果在地震之前,蜻蜓、鱼等动物怎么会惊慌失措,到处乱跑呢?地震后怎么会有那么多人悠闲地开车?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晚的场景开始展开,导演营造的氛围让我意识到要地震了。刚才那些混乱的场景,是大自然的精灵们展示的地震前兆!
随着时间在晚上流逝,导演冯小刚安排了一个详细的生活片段。袁妮给了两个孩子一个西红柿,她爸爸说,那个年代普通人家里买个西红柿很正常。分配不公让姐姐邓芳很不满意,妈妈答应她“明天给你买!”“天黑了,袁妮和妻子因为天气异常炎热睡不着觉,就下楼去修货车。过了一会儿,他们都上了马车。这时,天空中出现了极光,大地开始摇晃。两个人探出头来,看到随着极光的消退,建筑物开始摇晃,石头开始落下,地震发生了!袁妮大叫,“儿子!“往家的方向跑!家里的方达和方丹也从梦中惊醒。方丹低头看着窗外,袁妮和妻子冲进了大楼。我父亲用了很大的力气,第一个冲进了大楼。这时,地面出现了一条一米宽的裂缝,然后居民楼就不堪重负了——倒塌了!我父亲当即被杀,方达和方登被埋在同一块预制板下,他们各守一边。因为没有先进的工具,现场只能用铁棒撬,但是这一头撬起来,被压在那一头的孩子就很难活了!帮忙的邻居问袁妮救谁?经过痛苦的心理斗争,她说:“救救我哥哥!”结果,所有人都把毫无生气的邓芳抬上了运尸车。袁妮带着断臂方达去了医疗队。在大雨中,邓芳也醒来了,看到她的父亲躺在她身边。她木然地站起来,慢慢走进人群。被救的解放军战士抱起她,把她当成孤儿带到了收容中心。一对不能生育的军人夫妇来到孩子们中间,带走了美丽的方丹。回家的路上,精神和身体都受到严重伤害的邓芳没有说话。几天后,带她去学校登记名字时,养父第一次听到她说话,她给自己取名王登。
时间继续到1986。在梦里,邓芳回忆起她父母和弟弟年轻时骑自行车的情景。醒来后,她的养父母以为她高考前紧张,没有多说什么。高考报志愿后,邓芳报了医学部。另一方面,方大学习不太好,经常缺课,最后连高考都没考上。高考一结束,哥哥姐姐都去了杭州。姐姐在杭州医学院上学,哥哥在西湖游玩。然而,这两个兄弟姐妹从未见过面。有一年暑假,方丹的养父来学校看她,但敲门没人应。许久,方丹打开门,窗帘拉上,房间里坐着一个研究生。后来,他找了个借口离开了。养父告诉邓芳,他的养母病得很重,想去医院看看她。她已经两年没有回家了。养父母的爱让她意识到邓芳等待养母去世,直到开学后15天才回到学校。再见到男朋友的时候,她告诉了他自己怀孕的事情,但是他不想放弃学业,她也不想放弃自己的生活,所以她选择了做一个单亲妈妈,断绝了和过去的一切联系。
镜头再转,邓芳带着女儿在一个家庭当家教,意味着她在守护着女儿一点一点长大。还有她养父和她亲生母亲一个人。一个不知道她过得怎么样,一个不知道她还活着!影片主题逐渐暴露,地震带来的精神余震不绝于耳,每一波都有更震撼的冲击——从邓芳幼小心灵的不可饶恕,到长大后固执的人生观!
方丹不仅在精神上逃离了过去,在地理上也逃到了加拿大。但是,她永远逃不出自己的根,逃不出生她养她的亲人!2008年的汶川地震,再次震撼了西半球的她!在丈夫的支持下,她第一时间赶到汶川加入唐山救援队,被废墟中的一位母亲深深感动。为了减少救援人员的牺牲,她锯掉了女儿的腿,告诉邓芳她对不起女儿,结果却让她长大后恨我!后来,邓芳在救援队认识了方达,并回到汤山看袁妮。
母女相见的那一刻,影片达到高潮。袁妮已经准备了30多年前答应给女儿买的西红柿,跪不起。她以为阴阳不期而遇,挽回了两人的心!影片结尾,一家人来到墓地,地震发生时,邓芳的墓碑上埋着一个崭新的书包。亲人的爱,让一家人身心团聚,主题充分展现后,影片从容结束!
对于个人来说,能在灾难中幸存下来是一种幸运,但不可否认的是,地震带来的后遗症不仅仅是震后的生存问题,更是终身的心理问题。电影《唐山大地震》展现了人们在灾难面前的脆弱,同时更关注灾后人们如何摆脱内心的枷锁,这种意义更加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