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的翅膀电视剧
理答是教师在课堂上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简单地说,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理答的各种方式中,发展性理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所谓发展性理答,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反应,通过语言告诉学生所思、所答、所做的结果如何,告诉他们学习的正确、充分、恰当的程度,再给予评价、引导、点拨,从而帮助他们调整、控制后续的学习行为,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它包括探问、转问、追问和反问这四种理答行为。巧妙运用这“四问”,优化发展性理答,才能为课堂插上隐形的翅膀,建构起深入思考、智慧对话的有效课堂。
一、探问:另辟蹊径,万紫千红春满园
探问就是课堂上当学生由于知识欠缺、问题本身模糊或有一定难度等原因无法作出回答时,教师转换角度,让学生换一个路径接近问题的答案,也就是一种问题分解的策略。探问的方式主要有:就同一问题改变提问角度,把原来的问题化解为几个小问题逐一发问,提供回答线索,问一个与原问题相关的新问题等,或化大为小,或化难为易,或化繁为简,或化虚为实,引导并促使学生另辟蹊径,直到理解变得准确、全面、深刻为止。请看于永正老师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的片段:
师:林冲的为人处世,究竟哪一点非比他人?于老师在读了两三遍时,读出林冲藏而不露。再读两三遍,就发现他的人品、为人,可用一个字概括出来。
(师把这个字写在一位同学的手心,鼓励学生也能读出林冲为人、人品最大的特点,读出这个字。)
学生默读课文,没有举手的。
师:要了解一个人,要看写他的语言动作的词句,找一找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林冲的语言、动作。再找一找,哪些词是写林冲的语言、动作的。
(学生找出了重点段,第三、四、七自然段,找出了关键词,再引导学生重点研读重点词句。最后交流所找的字。)
生:忍、让、谦、宽。
师:忍让,谦让,宽让,一个字:让。
当学生面对老师的问题束手无策时,原因可能是老师提出的问题有深度,有思考价值,只有充分理解文本后才能回答。上述课例中,面对默读课文后“学生的沉默”,于老师引导学生:了解一个人,要看描写他的语言动作的词句。找一找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林冲的语言、动作。再找一找,哪些词是写林冲的语言、动作的。这样,就降低了问题的难度,给学生搭好了梯子,让学生逐级而上。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首先找出了重点描写林冲语言、动作的三个自然段,然后聚焦重点段,找到了关键词,最终从不同角度找到了比较完美的答案。可见,探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思维的独特性和创新性。适时探问,将问题合理分解,有利于引导学生逐步走进文本,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与文本深入对话,同时,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了问题分解的策略,为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追问:追本溯源,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这里的追问有“问个究竟”“刨根问底”的意思,就是在学生基本回答出教师提出的问题后,为了引领学生深入思考,教师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再次激活学生思维,促进他们深入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时,当学生说出答案时,学生未必是真懂或懂得透彻,这时,教师有意来个“回马枪”,目的不是让学生措手不及,而是让学生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追问能够帮助学生在迷茫时豁然开朗,在理解肤浅片面时追求深刻全面。追问是纵向深入式的,一般倾向于同一个学生,这样可以使学生思维不被打断,也有利于对话深入展开。
执教《如梦令》一课,在引导学生对词中描述的三个场景进行概括时,有一位老师是这样来指导学生给李清照所欣赏到的美景命名的。
师:第三个场景怎么概括?(前两个场景分别是“溪亭日暮”“藕花深处”。)
生:一滩鸥鹭。
师:有不同的吗?
生:可以用“惊起鸥鹭”。
师:“惊起鸥鹭”和“一滩鸥鹭”哪一个更美?
生:“惊起鸥鹭”更美。
生:“惊起鸥鹭”让我仿佛看到鸥鹭在飞翔。
生:表现出了鸥鹭飞起来的那种美。
师:这叫动态的美。
师:不过,“惊起鸥鹭”是写人的动作的,要是描写景象的话,应该怎么说?
生:(恍然大悟)鸥鹭惊起。
(师板书“鸥鹭惊起”,生书空)
上述教学中,教师运用了“追问”这一理答手段。通过追问,学生的思考愈发深入和缜密。学生在比较中发现“惊起鸥鹭”比“一滩鸥鹭”多了动态美,在辨别中体会到“鸥鹭惊起”比“惊起鸥鹭”更有形象感。引导学生准确概括场景的过程也是解读词意和语言训练相互交融、相得益彰的过程。由此可见,追问可以引导学生对现象进行纵式思考,变感知为理解,从而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因此,我们应该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用敏锐犀利的眼睛,透过课堂纷繁现象,辨别学生对文本的接触情况是否“又快又好”。通过合理追问,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深度对话、有效对话,最终走进文本,避免文本解读时的浮光掠影。
三、转问:巧抛绣球,柳暗花明又一村
转问经常出现在学生回答卡壳或回答不正确时,教师不替孩子回答,而是巧妙地“抛绣球”,用“谁还有补充”“谁有不同的理解”等将问题抛向另一学生,或是让学生自己转问同伴,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有时为了让更多学生参与讨论问题,使某种情感引发大家的***鸣,也会出现转问。请看人教版第九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片段:
师:仔细读读,看看这个句子的表达方式还有什么特别之处。(出示句子:“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爸爸还没有回来。”)
生:每一个时间的词语后都用了句号。按照常理,应该用逗号或顿号。
师:比较比较,展开想象,说说你看到了句子背后怎样的场景。
生1:巴迪坐在客厅里,焦急地等待着。
师:大家再想想,望眼欲穿的巴迪还会做些什么呢?(生思考)
师引:七点,巴迪——
生2:打开窗户探出身子张望,父亲没有回来。
师引:七点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