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雷及防空武器的使用与改良
水雷及防空武器的使用与改良
1.近代水雷的出现和发展
水雷,是一种布设在水中的爆炸性武器,其起源可谓十分久远,在中国明朝时水雷被称作“水底雷”,第一次出现在1558年唐顺之编纂的《武编》一书中,当时的水雷用木箱作壳,内装黑火药以油灰粘缝密封,作为一种人工拉火引爆的水下爆炸装置放置在水域内。其具备了水雷“放置在水中的爆炸物”这一水雷的基本特征,因此可以认为是水雷的起源。这种发明在当时是有实际用处的,其主要用来对付侵扰东南沿海的倭寇船只。后来,随着火药技术的改良,经过多次改进后,产生了无需人工引爆的触线漂雷,明末科学家宋应星著名的《天?开物》中,将其命名为“混江龙”。
在西方,水雷的起源相对较晚,1776年,美国发明家?卫·布什内尔设计出西?第?颗真正意义上的近代?雷,命名为“鱼雷”。但其原理与200年前中国的水雷构造基本一致,最主要区别的就是?箱变成了啤酒桶。同年8?,这枚“鱼雷”被投?实战,?战便炸沉了英军的“西勃拉斯”号。这也是真正的水雷第一次用于实战。
水雷被广泛使用并开始引起各国重视,是在1778年的美国独立战争中,北美人民为攻击停泊在费城特拉瓦河口的英国军舰,把火药和机械击引信装在小啤酒桶里制成水雷,顺流漂下。当时虽然没有碰上军舰,但其成功的在被不知情的英军水兵捞起时突然爆炸,不仅吓人一跳,而且炸死炸伤了许多水兵,这场战争史称“小桶战争”。
不久之后,美国轮船大师富尔顿依据他对船只的了解,又发明了一种新型水雷——触发锚雷。这种水雷是通过一条铁索连在一个大锚上,漂浮在水中。因此固定性强,对于航道的封锁更为有效。雷体装有5个羊角似的触角,触角内装有化学反应装置,只要舰船碰到任何一个触角,就会使化学药品从破裂的密封管中流出,形成一个化学电池,产生的电流就会引爆雷管,从而引起其内部炸药爆炸。这个长角的圆球大概是现在各种游戏里水雷样式的来源。
到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通过各种实验,都纷纷认识到水雷对封锁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于是英国在北海,俄国人在波罗的海都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水雷。对于此时的德国舰队,英国人的策略是布雷封锁,用水雷区封锁德国军舰和著名的U型潜水艇进出北海的出入口,为此在英国东海岸,多佛海峡和黑尔戈兰湾等地,各国铺设水雷总数估计为19万枚,在整个一战期间布设总数为23.5万枚水雷。(听上去多的要命,但架不住人家便宜啊)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战时期,为了对抗愈发先进的舰艇,纳粹德国率先发?,相继研发了磁性?雷、?响?雷、?压?雷等?触发性?雷。
相?触发?雷这些安装了精密引信的改进型号,能根据不同舰艇的声场、磁场、?压等特性,对特定?标船只实施精确打击。这场战争中水雷的应用比一战更甚,人类在世界各地,史?前例地投放***计80多万枚水雷,炸沉各类舰船3700多艘,数据远远高于同期战舰应用舰炮所达到的战果。
2.近代防空武器的出现和发展
提起近代以来的防空,我们可能首先会想到防空枪和防空炮,可实际上,在历史上应用较为广泛的还有一种武器——防空气球。其是一种军用系留气球。不同于普通气球,它的外层加了一层薄金属保护板,即便被炮火击中,也不会完全损坏。在使用时,通过钢索相连的气球并列摆放,阻拦钢索则设置在连接钢索之间,犹如裙子一般形成钢索幕帘。除此之外,防空气球还可以每三个构成一组,钢索连成蜘蛛网状,从而起到防空的作用。
防空气球主要是通过爆炸燃烧杀伤敌人,悬挂的钢缆不仅可以将气球固定在指定位置,而且还能阻碍敌机的行动。一些防空气球上拉着钢丝,飞机很容易被钢丝切割从而造成危险。最早的防空气球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当时,为防止德国空袭,英国便在英伦三岛上空布满防空气球。而当时的战机也都是航速较慢的螺旋桨飞机,因此防空气球对于飞机的威胁很大。
后来,随着机枪和供弹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以7.92m毫米,12.7毫米和14.5毫米口径等等的防空机枪以及通用机枪。它们被广泛应用在陆战,海战和空战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防空炮的发展则起源较早,发展的过程也较为详细,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9月,普鲁士派重兵包围了法国首都巴黎,法国政府决定派人乘气球飞出城区,同城外联系。10月初,内政部长甘必达乘坐载人气球,飞越普军防线,在都尔市进行宣传和鼓动,很快组织了新的作战部队,并通过气球不断与巴黎政府保持联系。普军发现这一情况后,决定首先击毁这些碍事的气球,他们最终决定研制一种专打气球的火炮。很快这种新式的武器就被制造出来。它是由加农炮改装的,口径为37毫米,装在可以移动的车上。由多个士兵操作火炮,这种火炮在战争中也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打下了不少气球,这种“气球炮”就是高射炮的雏形。
几十年之后的1906年,面对即将到来战争威胁,一向在武器方面领先的德国人,爱哈尔特军火公司根据飞机和飞艇的特点,改进了原来的气球炮装置,制成了专门用来射击飞机和飞艇的火炮。这标志着世界上第一门高射炮的诞生。
在一战时期,随着飞机在战争中的广泛应用,各国开始积极研制新的高射炮。并且着重改进了高射炮的瞄准装置,使其射击精度有了很大提高。一战前期,用高射炮射落一架飞机平均耗弹量为11585发,到一战后期,耗弹量已降为5000发。
而到了二战时期,战机原本的木质甚至布匹结构早已被新金属材料取代,防护能力和速度得到了极大提高。为此,这一时期的高射炮采用了长炮管,最长的甚至达到70倍径,初速达到每秒1000米左右,其次,高射炮配备了先进的射击瞄准装置,提高了高射炮的命中率。并且在小口径高射炮上配备了装填和复进等装置,大、中口径高射炮则采用了机械输弹设备,提高了高射炮的射速。
另外,大部分高射炮都采用了更加完善的的火控系统,全面提高了高射炮的作战能力。这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厄利孔和博福斯防空炮。
厄利孔机炮最开始由德国人发明,后来图纸被瑞士厄利孔公司收购并改良。此后厄利孔被各国相继复制并改进。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1942年,美国海军开始使用20毫米厄利孔机关炮,以替代口径较小的M2勃朗宁机关枪作为防空武器。一开始主要装备后备船只和商船,后来又逐渐装备登陆船只。到二战结束美国生产了124,734挺厄利孔机关炮,造价从最初的7000美元逐步降低至1658美元。在对抗神风特攻队的进攻中,这种火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估计,1944年9月,太平洋舰队击落的日本飞机中,有32%是厄利孔的功劳。
而博福斯则是为瑞典博福斯所设计之高射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主要的中型地面防空武器之一,多为盟军使用。博佛斯40毫米高射炮在1933年问世,原型号40 mm akan M/32,或称为Bofors 40 mm L/60。首批为荷兰海军于1934年8月所订购,之后波佛斯开始研发制造以拖车拖运之火炮,并在比利时展示不久后接获订单,后英美开始引进并改制。美国海军于1940年购进双管型后,开始在各舰种装配此型防空舰炮,其同样在太平洋战场上取得了优秀的战果。
3. 二战以来水雷,防空火力的变迁
对于水雷,随着科技的进步,水雷并没有被各国海军抛弃,反而由于其威力巨大,成本低廉,在经过各种改进之后成功现代化,采用了高能炸药的改进型雷体结构,再加上新型的电子传感器和型号处理系统,作为非触发式的水雷,有的甚至还带有导航系统和信息交换装置,可以自由航行并受到信号控制,选择自由上浮或下沉。
二战末期以来,空军迎来喷气时代和导弹时代,这对各类型高射炮的生存都是一大挑战,新的航空目标飞得更高更快,但在防空导弹之外,其他武器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得益于博福斯公司的及时改良,在40毫米口径这个级别里,至今未有一款火炮比博福斯40毫米炮有明显的优势。
而在大型战舰上,防空火箭运用了一种特别的攻击方式。炮手将炮弹打上空中后,炮弹在下坠过程中打开降落伞,延长滞空时间,如果敌机机翼挂在伞绳上,会最终触碰到炸弹炸断机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