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视频当道,文字还值得坚守吗?

在文字、音频、视频百花齐放的多元年代,文字还有哪些值得坚守的优势?

面对主持人陈晓楠的提问,《读库》总编辑老六回答说:肯定是各有各的好处,但通过一次次录制,我才发现并且确定,还是用文字来表达更自在。

首先,从创作过程来看。

他录制音频、视频的时候,几乎都是一锤定音。一旦录音或拍摄完毕,即使有再多遗憾,基本上也没有机会重来一遍,也几乎不可能让后期团队重新剪辑、再次发布。

文字不一样,相比之下,它有一个更大的优势。比如他在决定写一篇文章之前就可以认真构思、字斟句酌,写的过程也不是线性输出,写完第一段后,要是忽然想起了结尾,就可以直接先写结尾;写完第四段和第五段,觉得可以往其中再加一段,那么原来的第五段马上能变成了第六段;甚至写完全文之后,觉得第二段不合适,也可以重写。这都是在写作过程中就可以做到的。

老六说,多年来他养成了这样的写作习惯,他的思维也变成了这样的跳跃式思维。音频、视频这种只能线性推进的形式,如果没有表达得足够充分,或者说得不是那么完备时,想再录一遍,就要惊动好多个小伙伴,时间和人力成本、运营成本都会很高。如果是写文章,完全可以自行修改、修订。

通过以上对文字和音频视频创作过程的比较,也可以这样说:写作是一个人的战斗,可以努力做到深思熟虑尽善尽美;音视频是团队协作的事儿,尽管花钱多感染力强,反倒没有文字更加完备充分、精雕细刻。

通过多次尝试,老六虽然觉得音视频必须要做,但他觉得,对他和很多人来说,最有价值的还是写作,还是文字,包括生产文字、阅读文字。

其次,从表达力上来看。

当陈晓楠问:你觉得文字中有哪些东西是再好的视频也无法取代的?

老六举了一个例子。假如现在伍迪·艾伦老师突然真的给了我一个机会,说:“六哥,来吧,我接受你的采访。”究竟怎么采访伍迪·艾伦老师?先把书找来一边拜读,一边考虑,假如我是一个对谈者,要和他聊什么。

真的读了伍迪·艾伦的书之后,老六的结论是:不用去采访伍迪·艾伦老师,读他的书就足够了。因为他想说的,或者说对他最深的了解,就在他的书中。

即使伍迪·艾伦给了我机会,能跟我聊两小时,哪怕聊十二个小时,甚至聊两天、两个月,都可能不如他的一本书能够让我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他。老六如是补充。

老六还认为,现在看到一个自己最崇拜的人、最尊敬的人,我们老老实实地读他的书就够了。那些作家自不待言,即使你所崇拜的人从事的是其他行业,能够最大限度体现他们智慧和心血的,还是书,还是文章。

因为,不管是伍迪·艾伦,还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北野武,他们在写作的时候,内心是有神圣感的,会字斟句酌,会千锤百炼,甚至会不断地增订修补自己的文章,让自己的书稿变得价值更大、生命力更加恒久。

陈晓楠说:但现在好多年轻人成长于视频年代,他们在剪片子的时候,天然地就有非常好的节奏,对画面的理解方面,我感觉我们永远干不过年轻人。

她举例说,年轻一代跟朋友交流的时候,如果需要说自己在哪里,不会用微信发文字说自己在哪儿,而是拍一张照片给对方,然后对方也给他回一张图片,他们沟通方式,一切尽在图片中。

老六讲了前段时间流传的一个故事:有人后悔没听当年朋友的劝说,在北京买个旧四合院,而是用七千块钱回老家建了房,失去了因北京房价暴涨而当有钱人的机会。这个故事配了一张图片,就是那个古老的BP机,上面是那条二十多年前的留言。

这件事引发了老六的思考:说姑且(他看得出是假的)把这件事当作是真的,那么这个故事源头的发起人,为什么非要去P一张图片呢?

他觉得,就是“一图胜千言”“无图无真相”的思维让大家对图片产生了需求和依赖。现在,很多人已经不相信文字了,如果只是靠文字来讲述这样一个故事,震撼力就没有这么强,或者传播率没有这么高、转发量没有这么大、点赞没有这么多。

老六进一步思考:我们过去有诗经乐府,有楚辞汉赋,有唐诗宋词,这个年代,我们的中文还有什么?

现在可能最独特的,就是表情包了,比如害羞脸、黑人问号脸、各种作揖的手势……我忽然发现,没有这些表情包真不行,如果只用纯文字表达的话,显得特别生硬。

常用的几十个表情包,就把人类各种微妙的、千姿百态的情感统一了起来。

当年老六曾经对自己所从事的编辑行业产生过怀疑。他觉得文字特别像一个模子,比如“高兴”这个词,一股情绪往里面一放,填不满的,会让读者填满,溢出的,会拿一把刮刀刮得整整齐齐、恰恰当当。这么一来,就把人类的一种情感框在“高兴”这个词里了。人类各种微妙的感受,最后也就在那几千个常用词里。

虽然有过怀疑,但他始终认为,文字还有一个好处,它能通过一些常用词架构起新的心理空间、情绪空间,能够把非常暧昧、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给传递出来。谁能把这种最微妙的、其他人都无法准确描述的情绪说清楚,谁就是了不起的写作者。

现在,面对表情包,老六又像当年对编辑工作一样,产生了怀疑。好在通过一段时间的思考,老六又坚定了信念:音频、视频的确可以方便大家接收信息,但真正能进驻人的头脑最深处的,好像还是图文。

他通过“阅读”这件事来说明文字还可以长青的理由。

阅读一篇文章的时候,自己是有操控感的:这一段我可以反复读五六遍,另外一段可以只扫一眼,读完这一页可以马上再翻回前一页,或者忍不住了,可以先看看结尾等等。

所有这些动作都是读者自己可以导演,可以操控的。

毕竟,阅读不是千人一面,以同样的节奏、同样的速度往前走。

但变成音视频之后,即使现在有二倍速、四倍速可以选择,它们的操控感依然然无法像阅读文字那样灵活。

他说,操控就是和信息接收者的大脑发生反应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说,即使我们做再多的音视频,我还是觉得,读者接收信息的最好方式是阅读纸质书。

老六擅长怀疑人生。他的怀疑,源于他对生活的思考。虽然,他说起话来,显得不那么深刻,甚至有些平实。

有人说,这终将是一个短视频的时代。深处这个“万物皆媒,人人皆媒”的时代风口,老六对文字的解读和坚守,固然有他职业的缘故,但对我这个刚刚走上阅读写字之路的小白来说,还是有很大的安慰。

我相信老六,也相信,不管时代怎么发展,文字始终会有它一席之地。

(注:大部分内容都来自对谈,意在整理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