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影会影展展示了哪些作品?

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摄影艺术“样板化”时代的终结,同时也是变革时代的开端。

在经历了长期的阴霾之后,中国摄影艺术终于迎来了第一缕阳光。1979年4月5日,新中国第一个民间摄影团体-四月影会,在北京中山公园仅150平方米的兰室,举办了一次轰动全国的艺术摄影展。

影展名为《自然,社会?人》,***展出50余位作者的300幅作品。组织者之一王志平后来回忆道:影展的题目赵介轩提出叫《自然?社会?人》,我马上同意。我想到了我在初中时开始读的苏俄作家爱伦堡的长篇回忆录《人?岁月?生活》我很喜爱这套书,也很喜爱这个书名的节奏感,在第一回展览的前言中,我将《自然?社会?人》的含义作了阐释“摄影艺术的美,存在于自然的韵律之中,存在于社会的真实之中,存在于人的情趣之中。”

浓郁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是这次影展最显著的特色。金伯宏的《回音壁》、李晓斌的《残局》、胡现军的《生活的旗帜》,表现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影展中,还有一些富于讽喻意味的小品摄影作品。这些作品,引起人们会心的微笑或深刻的反思。此外,摄影题材的禁区也被打破,不少作品大胆地表现了爱情生活。

在25天展出时间里,有7万多观众参观了影展,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尽管有人惊呼,影展的作品“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但更多的人表示了肯定。摄影理论家龙熹祖认为,这次影展,是“经历了‘四人帮’横行时百花凋零、万马齐喑的阴暗岁月之后”,“摄影园地的一簇报春花”。

四月影会的第二次《自然?社会?人》影展在次年四月举行。这次影展,虽然没有产生上一次那么大的社会影响,但参展的作者更多,***有151人。其中有不少专业摄影工作者,还有一些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这次影展的《前言》中写道:艺术家对事业应该是勤奋的、真诚的。朋友们用光与影、线条与色彩,描写著周围不总是那么甜蜜,然而平凡动人的生活,抒发著心中不一定豪迈,然而真实、丰富的情感。

第三次《自然?社会?人》艺术摄影展,如期于1981年4月举行。从展出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有的作者正在走向成熟,显示出自己的艺术个性。但就总体风格而言,明显地缺少了前两次影展那种质朴、亲切的特点,使得一些对影展充满热情和期待的观众,离去时有一丝“兴犹未尽”的感觉。展后,影会主要成员经过商议,决定解散四月影会。

《自然?社会?人》在中国摄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的历史意义,正如丁遵新所说的:中国摄影史终于翻过了沉重的一页。

云开雾散,大地春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