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水雷战的思考1000字

水雷战是抗日战争时期海阳民兵最重要的作战方式之一,地雷是当时最重要的作战武器。抗战期间,海阳矿大显神威,共歼灭敌人1025人,涌现出赵团、文山侯、谭笑三个胶东超级模范村,涌现出余华虎、赵寿福、孙毓敏三位全国民兵英雄,13名胶东民兵英雄,99名胶东模范村,65438+。

水雷战的兴起。在山东省,海阳民兵并不是最早发明和使用地雷的,但在实践中,海阳民兵发明制造了几十种地雷。海阳水雷战是山东省最著名的,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水雷战兴起的客观条件。水雷战的兴起和发展有其客观必然性。中国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的战争。不仅军队要参加,民兵也是全国抗战的重要力量。由于当时民兵武器装备极差,几乎没有像样的枪支,容易制造的地雷自然成为民兵对抗日军的主要武器。而且地雷本身杀伤力很强。在这种条件下,地雷的开发和大规模应用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19世纪40年代初,海阳民兵没有地雷,也没有用地雷打击敌人的经验。1943年春,县人武委在小荠区南部村召开了武委主任会议。县军委主任栾金仙介绍了平度县大泽山区民兵埋设雷场杀敌的经验。工作人员杨兆龙传授布雷方法,将几个铁矿分给各区。海阳民兵才开始了解地雷,并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同年5月,小荠区瑞育村兵副队长余在瑞育至东村的路上埋下两枚地雷,炸死炸伤从杭村出来抢麦的5名日伪军,拉开了海阳矿难的序幕。

与此同时,其他村庄的民兵也积极行动起来,开始用地雷攻击日本侵略者。同年秋,赵团村民兵队长赵同伦先后从区武装委带来两个大矿。回村后,他和赵寿福等民兵一起研究出拉线、绊线等几种埋雷方法。10年10月初的一天,赵同伦带领赵守福等人在村西南的山枣步山顶附近埋设了两个诡雷,炸死炸伤伪军5人。文山后,村民兵得知杭村之敌已“扫荡”了河崖、寨头、小荠。教导员李树子、组长余华虎带领村爆组在野虎山种下两枚地雷。“扫荡”之敌从小荠转回,刚踏上野虎山,一颗地雷响了,四五个鬼子飞上了天。敌人处于恐慌之中。他们刚转到前面的山坡,又一个地雷响了,又有三个敌人遇到了地狱之王。其余的敌人吓得逃回据点,一个多月不敢出门。山区叶嘉村民兵队长叶鸿福在谢佳村埋了一颗地雷,炸死炸伤5名日伪军;余两次带领民兵用地雷击毙日军3名、伪军8名,击毙副官和翻译1人,战马1匹。

早期水雷战的成功实践极大地激发了全县民兵的抗日斗志,水雷战开始由点及面向全县蔓延。起初,水雷战只在小荠、杭村、大山等靠近敌人据点的地区进行。后来逐渐扩散到该县玉山、龙山、石勒、长水、高家、徐家店等地区的部分村庄的民兵中,成功运用水雷战反“扫荡”,沉重打击了日寇。

在大规模的水雷战之后,地雷供应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余华虎、李树子、于希水、余金虎等文山后村的爆破骨干聚在一起,讨论研究造矿的问题。经过反复试验,他们开发了多种地雷,如石头地雷和绊脚地雷。此后,赵疃、“五湖村”、栾家和夏泽等村民也创造了石磊。

1943年5月,文山后村兵队长余华虎带领民兵埋了70多颗石头地雷,全部“开花”,一次打死17个敌人。总结推广经验后,全县民兵普遍学会了建石矿。

从水雷战开始,出来“扫荡”的敌人屡屡受挫,不敢轻举妄动。各级党组织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发动群众“抗捐”“抗粮”,切断敌人的支援来源,使敌人的据点粮草告罄。被困住的敌人像老虎一样冲出来“扫荡”。盆地山区的民兵联合起来对敌作战。

赵疃、文山后、谭笑村适合打游击,这三个村也是地雷战最活跃的。敌人几次想“扫荡”大陆,都被他们扼住了喉咙,打得狼狈不堪。因此,这三个村被胶东军区誉为“特型爆炸村”。当时最有名的是赵疃的赵同伦、赵寿福,文山后的余华虎、李叔子,谭笑村的孙毓敏。虽然孙毓敏是一个15岁的女孩,但她是杀敌的一员。她到五六里外的一个村子里去送情报,独自一人进了狼窝,去瓦解她那个汉奸叔叔张贤斌。她已经教了40多名妇女埋地雷和制造地雷。他们在矿坑里埋了一些石头、铜钱、碎铁等东西,让地雷的杀伤力倍增。赵团民兵制造了空中诱杀装置来轰炸敌军指挥官和骑兵。这样既打击了“蛇头”,又对瓦解伪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当时整个盆地山区成了广大民兵开展麻雀战、地雷战的地方。每次敌人出去,都是以大量的伤亡被打败。

海阳水雷战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抗日战争时期,海阳民兵运用灵活的地雷战配合八路军作战,巧妙地与侵华日军进行生死搏斗,使日军防不胜防,海阳民兵声名鹊起,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1943年冬,300多天,伪军到赵疃村以北的东村抢粮。赵团的民兵闻讯后,埋伏在附近的张子山上,并在路上布下了雷区。当敌人离赵疃二三里很远时,突然转向西。这时,埋伏在山上的民兵队长赵同伦果断下令“麻雀放炮,土炮手点灯,把敌人带到这里!”突然,枪响了,所有人都喊着要杀。日伪军立即扑向民兵。民兵们警惕地转向雷区,继续打狙击手的枪。敌人再次扑向民兵,正好落入民兵布下的雷区,死伤15人。

几经煎熬,狡猾的敌人想出了一些对付地雷的办法。他们遇到“踩雷”,就用石灰粉在周围撒一圈,防止接触。遇到“绊雷”,就远远地用铁钩勾出来。为了防止敌人排雷,我们还研制了“母子链雷”,母子雷由敌人发射,子雷随之爆炸;敌人抓到老百姓在前面踩雷,就搞出了“雷”,让群众通过,炸鬼子的大队伍。在敌人不规则行走时,他们在不断的实践中进行“飞爆”,先后制造和改进了丁、雷、梅花雷等30多种地雷,使敌人防不胜防,屡遭雷劈。当时,赵疃、文山后和谭笑是开展地雷战最活跃的村庄,是胶东军区著名的“特型爆炸村”。他们在敌人的交通线和攻击区域埋设了大量的地雷。敌人炸的是路、路、路、崖、山、滩、庄稼。有一次,敌人出洞到文山后,发现路上埋有地雷。他还是按照老做法用铁钩把地雷捞出来,然后很快就掉下去了,不过捞的是假的,真正的雷却在敌人掉下去的地方爆炸了,叛徒队长和几个鬼子一起被炸飞了。为了对付敌人的扫雷队,民兵们到处挖新土,故意暴露可疑痕迹,在没有新土的地方埋地雷,使敌人上当受骗。当敌人发现没有新土的地方有地雷的秘密时,民兵们就在新土里埋地雷,在新土旁边插草人。草民们写下了“打倒日本鬼”的口号。敌人看到了,肯定是气得往前拉,就是被雷炸了。为了让敌人疲惫不堪,民兵还研究了一种在矿肚子里自动点火的“慢雷”。有一次,日本人小心翼翼地把矿拿出来,拿回去研究。突然,随着一声巨响,地雷爆炸了,屋里的敌人被炸成了碎片。日伪到了那里,地雷就在那里响,敌人每次“扫荡”都被打死。当时群众中流传着一句歌谣:“海阳的铁西瓜,天下闻名。”嘣,嘣,炸魔开花了。"

为了避免踩雷,敌人想出了更毒辣的手段,就是让老百姓带路。有一次,敌人要出来抢食物,就从驻地附近抓了一些人,逼着他们牵着牲口在前面踩雷,敌人也跟着。为了不伤害无端的群众,民兵发明了一种“长藤雷”。前面的人经过后,埋伏的民兵迅速拉起了长队。随着几声巨响,敌人被炸得粉身碎骨,人民却安然无恙。

由于敌连被击中,部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为了生存,他们把外围的日伪军全部集中在村子据点里,强迫周围的人给他们补给。赵寿福、余华虎等民兵深入东山、彭化庄、南钵子等村,发动群众切断敌人的补给,组织群众建立武装,学习布雷技术。据点里的敌人只好用汽车从青岛运到这里。我民兵将丁埋在敌车经过的青卫公路上,炸毁了一辆跑在前面的车,其他三辆车慌忙掉头逃跑。民兵们一拥而上,从车上卸下大量大米和白面,全部上缴区委。

敌人没有通过陆路运输粮食,而是通过海路运输。船驶向何家村以南,那里没有码头,船无法到达岸边。日军叫伪军下水运粮。赵寿夫、余华虎等。,通过侦查,摸准了敌人在水中运送食物的往返路线,并提前在敌人的往返路线上埋设了地雷。敌人在近岸搬运食物时,水下连环雷一起爆炸,敌人大批落水,民兵们趁机把食物抢走。以后敌人用飞机运粮,狼多肉少,根本满足不了需要。所以只能扔在“西寺”的日本一侧。但是,飞机飞得太低不能打,飞得太高扔东西不对。结果它只把一包易拉罐扔进了“西庙”,其余的都掉在了围栏外,成了民兵的安慰奖。被围困的敌人坐立不安。

1945 5月19日,500多名日伪军入侵“五湖村”,陷入雷区。他们在5个小时内走了不到5英里,踩了20多个地雷,杀死了30多人。同年,被胶东军区授予“战斗模范村”荣誉称号。

1945年5月,2000多名日伪军占领盆地山区。海阳民兵对敌展开了史无前例的地雷爆炸战,取得了巨大胜利。

5月18,星村寨之敌进攻赵疃。赵同伦和赵寿福事先获得了这一情报,即带领民兵在村里布下了雷区。敌人闯进村北的树林里,绊倒了;而是冲到十字路口,拉响“箱雷”,打死日伪16,打死1匹马。同月19日,500余名日伪军入侵“芜湖村”。从早上10到下午3点,他们走了不到5英里,踩了20多颗地雷。26日下午,索格庄据点有日伪600余人,分三路撤离。文山后村兵队长余华虎带领爆破组迅速布放地雷阻击敌人。伪军200多人先到村西,接连踩了三个地雷,不敢动。200多名日军随后赶到,在村子的西北端响了一颗地雷,河边响了一连串的雷,伤亡惨重。敌人周围都是地雷,进退两难,只好带着40多名伤员四处逃窜,逃到李侃、孙家夼村的据点。5月下旬,日伪军在孙家夼村、夼里村设立据点,对民兵活动和公共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山区作战指挥部从叶嘉、修家、戴各庄、怀家泊等村抽调20多名排爆专家,由区武装委主任于东山带队,夜间摸上黄山山顶布雷。此后,民兵每天晚上都在山里布雷,敌人每天都被轰炸,伤亡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