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狂想曲》为什么能列入世界古典钢琴曲的文献宝库?(二)

旷世杰作

所谓“狂想曲”,通常是指一种以歌谣乐句和自由形式谱成的短曲。钢琴之王李斯特的这19首《匈牙利狂想曲》旋律多彩生动,节奏豪放轻快,是钢琴曲中卓然不凡的杰作,在他浩瀚的作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用比较通俗的话说,在李斯特众多的钢琴作品里,最“好听”的恐怕就是这些曲子。它们创作于19世纪40至80年代,大多取材于作者在1839年至1847年选编出版的《匈牙利民间曲调集》,因音乐韵律对生活场景的完美表现而著称。恐怕也是因为好听,李斯特还将其中的6首,即第2、5、6、9、12和14首改编成管弦乐曲,而且第14首又再度改编成供钢琴和乐队演奏的《匈牙利民歌幻想曲》,可见李斯特个人对他的这些钢琴曲是多么喜爱。

这19首曲子中,以第二首最为著名。本曲作于1847年,是一首才华横溢、风靡世界、经久不衰的名曲,是李斯特根据匈牙利民歌及吉卜赛舞曲的旋律创作的。此曲在很多音乐会中都广为演奏,在迪斯尼动画片《猫和老鼠》中也经常出现。它的旋律要么缓慢庄严,表现了匈牙利人民对民族不幸的哀痛和控诉;要么富有速度感,展现出匈牙利人豪放、乐观、热情的民族性格。

青年时代的李斯特深受匈牙利民族革命思潮的影响,写出了不少蕴涵着斗争性质的民族音乐,这首狂想曲正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作者在本曲中使用了匈牙利民间舞蹈音乐“查尔达什舞曲”的形式。传统的“查尔达什舞曲”通常包括在节奏上存在鲜明对比的两大部分:一种称为“拉绍”,其特点是节奏缓慢,情绪庄重,多为慢板;另一种称为“弗里斯”,其特点是节奏轻快,气氛热烈,多为急板。本曲就拥有对比明显的这两种段落,因而具有显著的匈牙利民族音乐特征。李斯特在本曲中倾注了钢琴这种乐器的最华彩效果,使钢琴各个音区的特色都得到最为完美的发挥。

序奏部分为幻想曲风格的缓板,升c小调,2/4拍。八个小节的引子具有相当大的力度,复杂的装饰音带出了沉重的主题,仿佛是一首匈牙利民族的悲歌。

引子过后,沉重、饱含深情的“拉绍”主题缓缓进入。之后乐曲由升c小调转为E大调,色彩豁然开朗,似乎作者从匈牙利民族的光荣历史中看出了祖国的希望。当“弗里斯”的主题若隐若现之时,乐曲突然又返回引子与“拉绍”主题。

经过上述反复,乐曲终于进入“弗里斯”舞曲部分。这一部分开始时的主题仅由几个音符构成骨架,但并未给人单调的感觉。这一主题经过反复的变奏和发展,情绪愈加欢快。之后便是豪放的“弗里斯”基本主题,炽烈的匈牙利民族性格尽显其中。其后派生出的几个“弗里斯”主题,都具有欢快、活泼的性格:第一派生主题和第二派生主题大量使用切分节奏和装饰音,气氛愈加趋向热烈;第三派生主题在活泼中带有乐观、幽默的气质,急速的民族舞蹈节奏将全曲推向了最高潮。乐曲最后在狂欢的气氛中结束,充分表现出作曲者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民族解放运动必将胜利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