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的马燕为何能感动整个世界?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后,一位西方读者想买一本莫言的书看,因为不太清楚具体书名,就按照作者名字在亚马逊网站搜索。花15.99美元买回来一看,作者却不是莫言,而是中国宁夏一个小姑娘马燕。这也难怪,英语世界里把莫言(Moyan)当成马燕(Mayan)的人一定不少。这个读者没有大发雷霆,读完全书后反而十分高兴,认为自己犯了一个“幸运的错误”!
奇特的来历
宁夏西海固,1972年就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认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这里有一个女孩,用稚嫩的肩头承受着贫困的压力,从小学四年级起就坚持不懈地写日记,将自己对上学的渴望、对辍学的担心都写到了日记中,到小学毕业时已经攒了6本,其中3本还被粗心的父亲卷烟抽了。这个女孩就是马燕。
家里供不起马燕和两个弟弟都上学。她考上初中,妈妈要她退学。为了打动母亲坚硬的心,她把日记和一封“我要上学”的信塞给妈妈,让弟弟读给不识字的妈妈听。当听到“妈妈,如果我上不了学,我的眼泪一辈子都流不干”时,母亲白菊花终于决定借钱让女儿上学。
就在这时,马燕的命运出现了转机。法国《解放报》驻中国记者彼埃尔阿斯基(中文名韩石)一行来到了小山村。白菊花将女儿的信和日记交到了他们手里,彼埃尔被马燕稚嫩的文字震撼了。2002年1月14日,《解放报》以两个整版发表了他撰写的《我要上学》的长篇通讯。
马燕的故事一经刊出,立即引起法国民众的关注。3天后,曾出版《密特朗夫人回忆录》的法国拉姆赛出版社打来越洋电话,表示愿意出版马燕的日记。
马燕轰动欧洲
一年后,定价为20.5欧元的法文版《马燕日记》在巴黎出版,很快登上法国的畅销书榜第一名,销售超过了20万册。
“当我读完马燕的故事后,好几个同学都哭了。一个学生问道:老师,我们应当怎么做来帮助她?”巴黎一位中学老师说。“我觉得她很勇敢,现在很多年轻人没有认识到,他们能去上学有多么幸运。”一位14岁的法国中学生说。
随着法文版热销,荷兰文版、西班牙文版、英文版等相继推出。荷兰文版名叫《一个中国女孩的日记》,今天能在荷兰58家各类图书馆中找到这本书,这在国土面积不大的荷兰,传播范围已经十分广泛了。英文版《马燕日记——一个中国女学生的日常生活》,2004出版后2005年再版,好评如潮。
笔者依据世界图书馆联机书目(OCLC)的检索,截至2013年底,《马燕日记》的文种版本已经超过20个,其中影响最广泛的当属美国哈泼柯林斯出版社2005年推出的美国版《马燕日记——一个中国女孩子的挣扎和期望》。据媒体报道,该书在美国销售近100万册。OCLC数据显示,全美2000多家图书馆收藏了《马燕日记》,比例超过了OCLC图书馆总数的10%,而且80%以上是美国初中、高中图书馆。
《马燕日记》连续几年成为西方舆论界持续关注的重大事件。笔者注意到,在一贯以批评和谴责态度对待中国的西方主流媒体笔下,《马燕日记》是少有的获得正面评价的图书之一。西方读者和主流媒体对马燕这个中国女孩子积极向上的精神的阐发,远远超过了对书中中国西北地区贫穷生活的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坚守,对于西方优越物质生活环境中的青少年具有生动的教育价值,因此主流媒体超乎寻常地鼓励和号召更多的西方青少年读这本书。
2004年3月24日,《纽约时报》刊发了署名埃伦莱丁的《一个中国女孩日记成为农村脱贫的桥梁》,介绍马燕日记的前因后果,还感谢这本日记的出版帮助马燕一家摆脱了贫穷的生活,还帮助了那么多中国青少年重新回到学校读书。
2005年6月12日,《华盛顿邮报》刊发了署名伊丽莎白沃德的文章,题为《致年轻的读者》,号召读者不要过多责问中国致力于经济发展而忽视了教育的投入、地区发展不平衡导致的贫富巨大差距,不要停留在议论、评价上面,而是期望更多的成人、孩子们阅读这本小书,并有所行动。
中国文化的世界价值
无疑,这是一个成功感动了西方世界的中国故事。笔者认真梳理了这本书的书评、读后感,发现《马燕日记》获得认可最多的,是书中充盈的积极向上的力量、顽强的奋斗精神,马燕成为西方发达社会那些身处优越教育环境但却沉湎在网络、游戏等青少年励志学习的中国榜样。
名为Becky的读者2005年8月8日在亚马逊网站留言:“这是令人难以置信和令人难忘的一本书……马燕是一个女孩子,她知道接受教育、学习知识是摆脱贫穷生活的唯一出路,因此坚持与各种困难作斗争。马燕最后成功了,她的精神令人鼓舞。”住在美国加州的一位名为Quazz & Blapp的读者留言:“这令人揪心的日记,充满了勇气和决心,是所有具有梦想的女孩子都应该阅读的一本书。我们全家都很喜欢这本书,特别是我12岁的女儿!”
加拿大佛蒙特的Dale Blanchard留言:“我怎么能不喜欢这本书呢?这个13岁的女孩让我哭,她是如此坚定、顽强,决心要取得成功……我记不得还有哪本书让我如此感动了。人们能不能在这种贫穷和困苦中坚持下去?马燕的回答是不仅能而且也做到了,而且还让更多的人受益。”
其实,这正是中华文化的世界价值。《马燕日记》所体现出的对于知识、对于教育的渴望,来自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传统,中国自古就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古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也已成为每一个华夏儿女的精神基因。《马燕日记》在西方世界十多年热度不减,倒是给国人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中华文化世界价值的机会,那就是如何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和传播方式,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精髓,如何从那些浸透在中国人血液中而又习焉不察的东西里发现普遍的世界意义,这恐怕是中国图书出版界迫在眉睫的重任!
求知改变命运
该书不仅改变了马燕本人的命运,也改变了当地许多女童的命运,甚至改变了当地人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
《马燕日记》出版后,马燕的稿酬暂由韩石代为管理,等马燕满18岁后再转交给她。韩石每月给马燕寄去500元生活费,家中若有其他开支,韩石也会寄钱过来。马燕家里买了彩电和摩托车,马燕说“我妈妈会笑了!”
彼埃尔阿斯基利用欧洲寄来的捐款成立了“阿斯基—马燕基金会”,马燕也捐出了2/3的稿酬,用来资助预旺乡的孩子们。资助的标准是高中每学期700元,初中每学期500元,小学每学期200元,到目前为止,这笔钱已经使63个孩子重新回到了校园,其中大部分是女生。
马燕依靠基金会的帮助,如今在法国读大学。马燕的故事也使故乡的家长重新考虑孩子的出路,学校里女生的比例大大增加。去年预旺中学只有137个女生,今年已达到400个。“学校的前五名全是女生。”马燕自豪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