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返京者的自述:在没有烈火硝烟的日子,穿越中国
口述?|?王巍
图文?|?王巍
校正?|?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朋友
大家伙,我是编辑老王。之前习惯了拿着纸笔采访别人,而今疫情严峻,我能做到的除了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和调换着配料冲泡面外,就只剩下自己采访自己这一条路可以走了,就和大家聊聊我从老家返京一路上的见闻和这些天的思考吧。
以下为我的口述,有删改。
整条路两侧都是类似的标语,谁会跑出来看这些?鸟?
2月10号开工,但我初十必须回来
按照春节前的正常规划,正月初九(2月2号)是开工的日子。鉴于疫情的严峻,开工日期延迟到2月10号,在这之前是可以远程在家办公的。
说实话,我一点儿都不想回北京。
1月28日8点54分,也就是大年初四的早晨,发小告诉我泰安市第一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确诊;而彼时的北京,这个数字已经飙升到了63。
加之我所在的小区人口相对固定,无论怎么说,比起北京肯定更安全一些。
但我必须提前返京,因为每晚返京一天,14天的居家隔离期就要推迟一天,工作就要耽误一天。
得到通知的那一瞬间,我就下定决心吃过午饭后立马返京。
那顿饭,也是整个春节假期中最仓促的一顿饭。
除了衣服,我带了足够吃14天的泡面
14天的居家隔离期,意味着我要像很多提前返京的北漂一样,在家里宅半个多月不能出门,吃什么呢?
我能想到的只有泡面和火腿肠,面包和烤馍片,都是些不依赖冰箱也能长期存放的东西。
至于鸡鸭鱼肉、瓜果梨桃,我一样都没带,因为没冰箱,带回来一顿吃不掉的话,就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它们坏掉了。
返京之旅:封路,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
这次返京,我选择自驾。我本来就是自驾返乡的,车不能扔在家里不管。再说了,疫情严峻,长途客车很早就停掉了,高铁接触人太多,实在让人害怕,想来想去,还是自己开车最靠谱。
年前约好搭我顺风车的老乡,也很识趣地打来电话说取消了约定。
就算他们不打给我,我八成也会打给他们,在疫情面前,面子也就那么回事儿吧。
我在网上看到过不少用土堆、铲车、铁板,甚至把路灯推倒封路的报道,原以为这趟返京之旅一定困难重重,甚至把心一横做好了“回不去京也回不了家,睡在车里”的准备,但事情却比我预料的顺利很多。
从我家到北京,全程507km,我只花了7个小时不到。除了9次停车接受检查、6次测量体温外,我没有遇到任何实质性的刁难,也没有遇到任何死活都走不通的路。
第一次检查:小区门口检查站,登记好各项信息后,我被告知车子一旦出去,便不能再进入;但当我操着乡音问警卫师傅们如果上不去高速怎么办时?他们同样操着乡音回答道:嫩(你的意思)可以把车搁(放置的意思)外面,走进来。
原本热闹的镇甸,如今马路上空无一人,家家闭户。
出镇上省道时,我终于见到了传闻中的“土堆封路”。原本宽阔的6车道,只留下1条车道通行。
好消息是仅剩的1车道可以通行,坏消息是又得写一遍一模一样的东西。
除了呼啸而过的消防车,省道上基本上没有车。
两市交界处,交警临时增加了检查站,旁边还征用了蔬菜大棚用为发热者的紧急隔离,相当严肃——在这里,填表、测量体温只是常规操作,每一辆车还必须接受消毒。
其实很简单,就是农用喷药器喷消毒液。
而且,这也是我路过的三个检查站中人员装备最齐全的一个检查站,前面两个检查站只是配备了口罩,而在这里,我还见到了护目镜和连体防护服。
沿着S330路过几个镇甸,远处的泰山就若隐若现了。可我无心欣赏,我关心的是不远处的京台高速上口是否正常开放。
万幸,高速没有封闭。一旦上了高速,这趟返京之旅就成功了一半了。
我只需要沿着京台高速一直前进,经京沪高速、京津高速就可以直抵北京东南五环化工桥,全程直路,一个弯儿都没有。
和稀疏的省道相比,高速的空旷更让人心头一凛,路上碰到过的所有车加起来,绝不超过三位数。
跨过鲁冀边界时,我又一次停车落窗、配合测量体温。36.5℃,一切正常。
路上的所有服务区都必须配合测量体温,更有甚者,将正常高速封闭,强迫车主经停服务区测温。
算下来,在山东境内的高速上,我一***配合测温4次。
开着开着,天渐渐黑了,太阳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落山。
等来到青县服务区时,我已经4个小时没有合眼,必须要休息了。抽支烟的功夫,我发现了这个:
废弃口罩专用垃圾桶
剩下的路就比较容易了,办理进京证(测温后办理)、核验身份证,20点不到我就过了化工桥,直奔望京了。
我租住的是城中村很早就传出了封村的决定,除非办理通行证,并保证在家隔离14天。
通行证早在出发前就已办理妥当,理论上我不需要下车填表,但保安显然不知道这一切,他要求所有车辆必须现场登记。
沟通了好一阵子后,我才被允许顺利进村。
当然,体温测量是必须的。
算下来,我一***9次停车接受检查,6次测量体温,4次登记个人信息。
回到熟悉的城中村,停好车,我猛然发现河对面的大厦外墙亮起了“武汉加油”四个大字。
即便隔着雾霾,依然清晰可辨。
衷心希望坚持在抗击新型肺炎第一线能感受到这份鼓舞。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