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电视剧 鹿鼎记

黄版《鹿鼎记》的炒作似乎从很早以前便开始了,上映之后网络上也传得很凶,但我对它着实是不怎么感冒。自从被张大胡子的第一部金庸武侠剧《笑傲江湖》晃点过以后,对于源自其手的武侠剧都持高度审慎而悲观的态度,一向是观望为主,不求能让我满意,但求不被雷倒,若有几处能留得住的东西便心满意足矣。尽管大胡子这些年的近几部戏包括《天龙》《神雕》较之前期的作品有所进步,但对于他能否拍好这部代表先生最高成就的作品,我实在没抱什么信心。

回到广州后看到电脑硬盘里多了这剧戏,左右闲来无事,便打算拿来消遣一下。看之前也确实捂住了鼻子,先充分做好了被雷的准备,也就是拉着看吧,最坏的也不过是直接叉掉,然后迅速的shift+del。

一开始的确如此,我是拉着看了两集,但慢慢的便再拉不动了,反倒是渐渐地放松情绪坐下来,进入了戏里,更有甚者,还就着电视着实喝了不少啤酒,花了两天时间,终是将它看完了。

对于存在浓重的武侠情结,对于武侠改编的影视作品有着百般挑剔的我来说,能够这样坐下来完整地看完一部武侠剧,那是多年未遇的事情了。看完片子的最大感受便是大陆终于也有一部可以超越港台前作的武侠作品了。

在谈看这部剧的感受之前,我还是得先说说《鹿鼎记》这部小说以及在此之前与它相关的影视改编作品。

众所周知,《鹿鼎记》是先生的封刀之作。先生由武侠而入无侠,这已是武侠小说至高境界,令后来者高山仰止,其成就之高,实不做第二人想。对于这样一部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色彩的武侠小说,无知者却常常会曲解这部小说的深意。的确,一个出身低贱,一文不名,也无一技傍身的小角色,结果却左右逢源,不仅官运财运亨通,而且桃花不断,这岂不是像极了近年来极为流行的YY小说?也许,也确有许多人是把《鹿鼎记》在当YY小说在看的,不自主地就把自己当成了书中的韦小宝,享受着这种强烈的代入感,这却不免将鹿这部小说庸俗化了。

诚如先生所说,韦小宝是一个时代催生的畸形儿,是他的另一个阿Q。他身上代表了中华民族所固有的民族劣根性,对于这样一个人物,先生一直没有放弃他批判的立场,韦小宝既是一个标靶,也是一面镜子。他将韦小宝这个“怪胎”置于一个宏大的历史熔炉里,芥子里藏须弥,从而折射一个时代的悲哀,一种制度的昏聩,一类民族劣根的丑陋,对于社会积弊、官场流毒的针砭都已到了入木三分的地步。先生所站的角度让他的小说与市面上那些流俗的小说有着云泥之别。

但同时它又是一部故事性很强,十分精彩热闹的小说,先生将他自己的观点都放到了书中嬉笑怒骂的情节之中,单从通俗性、娱乐性而言,它也是极佳的。

基于《鹿鼎记》的这两种特质,使得鹿翻拍为影视作品的工作很是不易。如何能将这样一部思想性和娱乐性兼具的作品在保持精彩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拍得既不过于形而上,又能使之不流于俗套,这尺度的把握上要求非常的微妙。

有《鹿鼎记》改编的影视作品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当属星爷的同名电影。毫无疑问,周星驰是最适合扮演韦小宝的人。抛开年龄的因素不提,星爷扮演的大多数角色身上那种草根气质与韦小宝这个人物再吻合也不过,他无人能出其右的无厘头表演方式更是将韦小宝身上的劣根性发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他极尽夸张的表演下,这一人物所代表的批判和审思的意义被放大得更加强烈,韦小宝与周星驰几乎是一体的,没人分得清哪个是韦小宝,哪个是周星驰。但王晶却证明了自己始终只是个商业片导演,一切所谓批判现实的意义都不是在他影片探讨的范围之列。他令人讶异的拍出接近神作的第一部后,在第二部里马上便回归了商业片的轨道。虽然尚属完整的交代完剧情,但韦小宝却被设定成了号召票房所需要的英雄角色,这无疑意味着,原本的审视者从一个批判的角度重新站回了被批判人的队列,这使得影片丧失了原有的反思意义,沦为了彻头彻尾的商业片,仅是较同类电影为出色罢了。想来不仅令人扼腕,这也是这部《鹿鼎记》在星爷的诸多作品中无法挤入顶级的原因。

同样类似的还有张卫健的《小宝与康熙》,这是一部彻底的YY片,韦小宝在张卫健的演绎下和其其他的角色诸如小鱼儿、小不懂、方世玉、甚至孙悟空等都没有太大的区别。其实张身上有份飞扬佻脱的气质让我一直比较看好他出演这个角色,只可惜他刻意于模仿周星驰,自始至终无法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表演模式,再加上剧本和剧组的关系,多少有些遗憾。

也有很多人认为最经典的一部翻拍来自于陈小春版本。我承认,陈小春身上有一股痞气确与韦小宝有相类之处,他演起来也相当的得心应手,这应该是他表演生涯中最让人难忘的表演了,他的演出可以打较高的分数。但这个片子并不十分吸引我,原因有几点。首先是演员的问题。韦小宝的七个老婆完全不能使我有丝毫的艳羡之情,有的只是同情,多少有些影响看片的情绪。另外,由于这部戏人物众多,即使删去了不少,但香港那批金牌配角们仍是说不得的齐齐登场。看着这些在金庸武侠剧里几进几出折了个遍的老面孔们,实在有些审美疲劳,也管不了他们是岳不群还是吴三桂了。其次,由于香港武侠制作一直受经费和场地限制,导致了拍戏的风格也有些小里小气抠抠索索的。当然也许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的确已做到了极致,但与这样一部大时代大场面大气象的作品气质未免有些不符。另外有些许情节改编上的问题不能使我满意也有些干系。

至于梁朝伟那版,年代我是赶上了,但悭于机缘,没看过这部,或是看过些但忘得不剩,所以不便置评。

历数了这许多,再回过头看央视这部,在先前并不看好的基础上,个人觉得它将原著精神发挥出了七八成来,而且由于与大胡子之前的作品拉开了差距,有惊艳效果出来,形成了足够的心理落差。在我看来这实属不易,委实可以打一个不错的分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