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没有用机器人留住制造业?

生产领域,人工和智能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关系。机器人取代工人,生产率提高,但工人失业没有收入,购买力反而降低,生产出来的产品卖给谁呢?难道让机器人消费吗?

所以最终人工和智能之间必须找到一个平衡点,适当的智能和人工,才能良性循环下去。

于那些在薪资停滞、就业不足和失业之中苦苦挣扎的美国人来说,唐纳德·特朗普最具吸引力的竞选承诺之一就是把制造业岗位带回美国。政策、关税和地缘政治的复杂程度足以让这位候选总统难以完成承诺,而如今的 科技 水平更让情势变得雪上加霜。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机器人正在取代人类,承担越来越多的工作。流水线上的机器人越来越多,从事机械劳动的工人需求越来越少。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最新政策报告,机器人的使用让 汽车 、电气和电子工业制造商减少了对海外劳动力的依赖。

自动化的出现使得制造商们得以在美国进行生产,而在这之前,他们的选择可能是东南亚或其他地区。就算制造业回到美国,就业岗位也不会出现大幅增长。报告写道,自动化的投入已经让发展中国家的工人们丢掉工作,而美国正面临同样的前景。

初创公司通过研发有趣的机器人来吸引种子基金和风险投资。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其他国家,这些机器人都抢走了人们的工作。不仅仅是初创公司,连像耐克和阿迪达斯这样的大型品牌也已经摆脱了承包商,转而使用机器人和3D打印技术生产鞋子。此外,机器人已经长期投入到大型农场的农业生产中,亚马逊和UPS快递等大型公司的物流和仓储也对机器人存在着严重依赖。

贸发会议的报告解释称:“发达国家机器人的使用削弱了发展中国家传统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其影响力已经扩展到全球。其实,机器人不仅可以提高生产力,还可以帮助公司简化建造海外工厂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包括人事管理、设计、质量、安全、物流和仓储、合规以及知识产权等。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进步,“回流”更加迎合制造商的需要,因为这样做可以减少行政开销和法律费用,同时节约劳动成本。显然,机器人不会越变越蠢。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的进步有望提高机器人及其内部软件同人类的竞争力,尤其是在制造业,甚至在物理安全领域和服务业。

不要以为只是蓝领的未来黯淡无光

白领的日子其实也不好过。

在《技术奇点+全球化废墟=川普崛起》一文中,作者Justin谈到半个多世纪以来白领工作的变化:1956年,一个高中女生掌握了打字机和计算机就可以找到一份稳定30年的白领工作,在2016年,一个研究生女生想靠Excel在公司里混30年那是痴心妄想,因为不断有新的办公技术被要求掌握。

技术的演进实在是太快了,快到大部分人都跟不上。在过去,这种技术冲击相对缓和,蒸汽机取代手工劳作花了快一个世纪,人们有充足的时间去适应这种变化,当然,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卢德运动(英国工人以破坏机器为手段反对工厂主压迫和剥削的自发工人运动)。

所以,未来可能会演变成这样:

掌握资本和技术的精英群体正在逐渐变成新人类。他们自信可以用永不罢工的机器取代喋喋不休的工会成员,用自我迭代的AI取代难以管理的办公室白领,用虚拟现实技术在低能耗去物质化的状态下实现各种欲望,用人工子宫让婚姻和家庭不再是物种延续的必须(因此同性恋也可以有后代),用胚胎基因编辑技术让后代越来越优秀,而自己可以 探索 生命的各种愉悦。

不管是英国脱欧也好,还是美国大选也好,无不是这种趋势的逆流和反抗。反对全球化,抑制资本流动,把就业机会带回国内,对 科技 进步嗤之以鼻。事实上这很可能是徒劳的,技术演进不会给特朗普的支持者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机器人充当收银员、助手、保安和空乘员的那天指日可待,我们只能期望手工制品和人工服务市场能够一直存活下去,或者能出现一种机器人来帮助职工们学习新的工作技巧。

这个题目太大,从宏观到微观再到直观,还不一定说得清楚。这是写论文的题目,下面我们就从直观(发展脉络)方面来试着解释一下。

一、冷战的发展促使美国需要养小弟,所以美国制造业外移自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马歇尔计划”向欧洲转移了大批制造业,该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在这段时期内,西欧各国通过参加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总***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1.5亿美元,其中90%是赠予,10%为贷款。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向日本150亿美元产业,以支持战争。

二、产业资本寻找利润的高地,成本的地洼。70年代开始,美国产业资本为寻求更高利润,向拉美转移产业产业,1971年,尼克松放弃金本位,美金融资本壮大,80年代美国资本已经不能在拉美榨出更多利润,于是将拉美产业向亚洲转移,拉美国家产业空间化,于是金融资本介入拉美,顺势割了几茬羊毛后,拉美陷入“中等国家陷阱”,而金融资本却赚得盆满钵满——成为拉美的地主、矿主。

三、金融资本比产业资本更能赚到高的利润,于是美国的产业资本大规模金融化,90年代互联网经济发展,自动化(机器人)才刚开始有规模发展,而且自动化的技术并不成熟,只限存在于 汽车 、军工等大型制造能域。

四、中国的成批有素质的劳动力进入产业化,让自动化(机器人)的成本远高于劳动力成本,因此产业、甚至产业链成套成批向中国转移。

五、自动化(机器人)直至目前还在开始成熟(5G、A|与机械结合),众多的自动化(机器人)还需要国家政策支持,美国国债已过28万亿美元,金融资本为了利润也不可能掏这个钱,所以我们看到苹果、富士康、福耀玻璃……在美国建厂都是亏本的。

总结:上世纪,美国产业资本处于扩张阶段,自动化技术并未完善,本世纪,金融资本全球扩张,产业的利润太低已不能满足金融资本的胃口,所以金融资本自动化技术在无利可图,不愿去完善,而更多是在高技术方面的对赌。

而现在真正自动化才在5G与AI的加持下如火如荼在中国掀开序幕。

个人见解,愿解你惑。

不可能,机器人成本比人工还高!机器是先花钱才能搞生产,而且是天价,人工是先生产后给钱,机器维护是企业的,人工的维护是 社会 的!叫你会选哪一个?除非你不会算帐!

你如何知道没有用机器人留住制造业呢?不止有留下还是低端工厂,我知道有一家无人化工厂生产T恤的,就是主要是机器人,这家无人工厂还是有人26个人,其它都是机器工人,生产的基本所有关节全自动化的。关键这家无人工厂是中国商人开的,保证这些机器工人,八年内不能到中国来。其实美国还有不少的无人工厂,从棉花到弄成布品都是无人工厂。美国利用机器人把低端工厂保留住了一点。

人工智能只能在某个领域,做不到全民铺开。另外,世界上谁都无法阻挡人类的贪婪以及偷巧之心,都想不劳而获。米国也一样,不是他们不能留住实体制造,是资本的趋利性让他们不愿意干实体。……中国目前也存在问题:实体越来越难,搞搞上市,玩玩投机,盖两座楼,超几间房,挣钱远容易于实体,以后也会实体空心化。

所谓的机器人实际上就是高度灵活自动化生产线,比如可以很快从生产手机改成生产口罩。这还是依赖人,高端技术工人。中国大学教育扩招,实际上造就一批高级技术工人,而且我们人多。

美国虽然大学挺多,但是化工、机械、电气、自动化等工科专业是不是够用?

与美国高中相比,中国的初中和高中教育足够优秀,毕业生基础好,即使考不上大学的,靠自学和培训也能胜任一些技术工作,当然前提是不懒。

另外一个,中国有足够多的人,能够形成全产业链。我哥创业开个小公司,除了自动控制部分(这个有淘宝),不出本县竟然把机加工部分搞完了,费用很低,而且合作单位非常配合,你是创业,新产品,现在没有量也没关系,我配合你,想怎么改怎么改。

机器人,也是要人来造,人来修,人来看。

金融舒服,不想再干活了,美国。

全自动化了!普通人没有了收入!要饭能刺激消费吗

换机器也是需要花成本去建设现代化生产线的,这也是不小的支出;第三世界人力资源充足且廉价,人权法律意识淡泊(比如购买社保、休假制度等),还可以减少关税(跨国建厂靠近消费市场),各种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