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先生早年间的生活
孙中山于1866年诞生在广东香山县翠亨村。父亲孙达成务农为生,兼作更夫。母亲杨氏,生下孙中山兄弟姊妹6人。二弟三妹不幸早天,活下来的除孙中山外,还有兄孙眉、姐姐孙妙茜及小妹秋绮。
孙中山幼名帝象,稍长取名文,字德明,号日新。1886年改号逸仙, 1897年在日本进行革命活动时,因经过一名为“中山”的小旅馆,便化名中山樵,孙中山的名字即由此而来。辛亥革命以后,人们都习惯地称呼他为中山先生。
由于家里交不起学费,孙中山到10岁才有机会进本村私塾读书,受到了一些基本的传统教育。
广东地处南国,当地人素有出洋谋生的风气。孙中山的大哥年轻时去了檀香山,几经艰辛,成为当地的一个华侨资本家。
1878年5月初,母亲带着他到檀香山就养于大哥孙眉。这件事在孙中山此后的一生中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他第一次离乡到海外,大大开阔了眼界。他后来在忆述当时的情景时曾说:到此时“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 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
孙中山开始时在他大哥开设的商店年当店员。营业之余,仍不忘读书,且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学会了当地语言。大哥见他聪明好学,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就在次年春送他到火奴鲁鲁的一所男子中学读书,孙中山从此开始接受了系统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教育。学习的教材包括有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也有《圣经》等科目。
孙中山在校勤奋学习,努力攻读中外书籍,很快成为优等生。课余时间里,他除自修中文外,特别爱读华盛顿、林肯等资产阶级革命先驱的传记,对欧洲及美国的民族民主革命领袖极为推崇,并产生了要以之为师的“大丈夫”志向。
当时,夏威夷人民正在进行反抗美国殖民主义者的斗争,人们在“夏威夷是夏威夷人民的夏威夷”的斗争口号的鼓动下,为反对美国的并吞而奋勇斗争。正处在思想形成期的孙中山,由此联想到中国所遭受的帝国主义的侵略,逐渐萌发了反对殖民主义,要求民族独立的思想。
在夏威夷读了4年书后,孙中山成了基督教的信徒。大哥孙眉担心家里出个数典忘祖的“假洋鬼子”而遭乡人耻笑,就把孙中山送回家乡。但是,已经领略到了“海洋文化”的孙中山,再也不能接受农村故里的封闭生活。
17岁时,孙中山又到英国殖民地香港求学。他先入拔萃学院读书,同年底又与陆皓东等一起加入了基督教,并于次年转到香港殖民当局办的中等学校--中央书院学习。
孙中山受洗入基督教的事传到他大哥耳朵里的时候,孙眉既气愤又痛心,认为这是年轻人“精力过剩”的胡闹,觉得只有采取中国人传统的“早婚”的办法,给他设置一个“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环境才能拴住他那“野惯了”的心。为此孙眉汇款数百元回家,嘱告家中父母为孙中山择妻成婚。1885年5月, 19岁的孙中山奉父母之命,与同县商人卢耀显女儿卢慕贞结婚。婚后,孙中山在家安稳了几个月,但是他的心仍在香港,妻子也支持他去完成学业、同年8月、孙中山再赴香港中央书院复学,并在1886年夏修完了中学课程。
由此到1892年,孙中山在香港一所中国人创办的两医书院学医5年,同时在一位导师的帮助下,初步研读了中国的部分古典经籍。
27岁时,孙中山已接受了良好的中国教育和丰富庞杂的西方教育,还掌握了一门现代化的职业。他已有资格西装革履地去过一种文明而又体面的优裕生活。然而,在香港期间、孙中山对政治的兴趣却在不断地发展,革命意识也在日益增强。他既从家乡的乡俗文化中继承了太平天国的革命传统,又从他的师友那里感染上了改良主义的热情。他的日益增长的政治兴趣虽然一直在改良与革命之间游移,其对清王朝腐朽统治的不满却是一致的。
在这方面,孙中山后来常回忆说当时有两件事对他刺激很大。其一,他看到香港本是一块不毛之地,但在英国殖民当同的管理下,由于实行了欧美的 社会 制度,几十年时间里却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整齐清洁的马路,明亮如昼的街灯,繁荣发达的经济,富裕而文明的生活,井然有序的科学管理,使之日益成为一颗东方的明珠。同样是中国土地,中国人的香山县,离香港不过百把里地,在清政府的统治下却一片凄凉落后的景象,民不聊生、政治腐败。一到晚上,一边是电光通明,一边是死一般的沉寂与黑暗。其二,是邻村一家商人的遭遇。那人在外国几经奋斗赚了些钱,思乡心切,准备带回家乡改变一下家人和村邻的生活,在当地办些事业。然而踏上国土后,却在离家不到几里地的地方被人抢劫了。人被打得奄奄待毙,钱财洗劫一空,且根本无人过问。孙中山痛苦地发问,为什么同是中国的土地,同是炎黄子孙,在不同制度下却相差那么大,为什么在国外赚了钱回到自己的国家却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却要伤心地死在家门口。他从内心深处形成了个信念,无论如何,必须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从此孙中山坚定了信念,并逐步走向暴力革命,走向了世界政治舞台的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