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刀会》9.30观后有感
《小刀会》
上海歌舞团1959年上演,整个剧以“起义”“胜利”“抗议”“夜袭”“求援”“突围”“前进”等场次构筑了整部剧的逻辑结构,展现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也暗含了对于“以卵击石”的必然失败的结局。
这部剧对于道具的运用非常突出。首先,红色红色手巾和刀是整个团体的标识,因此,当宴马泰拿着红手巾出现在英国使馆时,可以即刻识别此处所指。其次,玉佩的运用。该剧贯穿的感情线也从玉佩体现的淋漓尽致。当刘丽川将玉佩交给周秀英时,即暗示了这一玉佩所知道的人物形象,遂有了后来的周秀英睹物思人。最后,锦旗在不同场景的贯穿也是整个舞剧剧情变化的体现。从开始的升旗,挥舞暗示着占城的胜利,降旗意味着形势急转而下,最后周秀英举旗在山巅的行进,喻指革命的艰难和道路的险阻。
整部剧的人物形象也依照戏曲的角色进行划分,刀马旦对应周秀英和剩余的起义女子,武生对应刘丽川、潘启祥以及武打的男性,丑角对应青廷官员和英国人。这种具有戏曲程式化形象的塑造让“这一个”极为鲜明。但由于过于从戏曲中吸取元素和表演范式,整个舞剧给我一种极为浓重的“无说唱的戏曲”的特点。以及十分明显的场场开打模式,以推进矛盾的发展。
此外,民间舞蹈的运用也像是为了运用而运用。如胜利时,就跳起了《花香鼓舞》。这种突如其来的民间舞蹈的加入并没有一个非常舒适的过渡,显得有些生硬。但《弓舞》的创作,还是较为符合整部剧的逻辑设定,展示了日常的操练情态,基本零接触的双人舞也是当时男女授受不亲的世俗观念的体现。
总之,整部舞剧,人物形象鲜明,剧情清晰,虽然带有浓重的戏曲色彩,但对于道具的运用和结构的设计都是一次很棒的尝试,也是民族多幕舞剧的一次较好成果。对于当下舞剧的创作仍有反思和借鉴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