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草根文化为什么为众人喜爱
草根文化正在崛起 何时登上大雅之堂
现象:草根文化崛起
2005年至2006年,从“超女”热到“胡戈们”旺,从北京的郭德纲到上海的蔡嘎亮……来自民间的、鲜活泼辣的、不登大雅之堂的、具有肆无忌惮风格的“草根文化”正以惊人的速度走红。
“网牛”胡戈与史上最有分量的“馒头”。“一个小小的馒头引发出一场惊天血案,本该是天真无邪的儿童却因为一件小事造成了人性扭曲……案情扑朔迷离,敬请收看《法制在线》2005年特别版———《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2006年1月1日,网友胡戈制作的搞笑版《无极》———《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网上疯传,受到网民们力挺,胡戈一举成名。而他酿出的娱乐史上最有分量的“馒头”,也引起著名导演陈凯歌要和他打官司,随后引起无数文化争议以及形形色色的法律解读出笼,点燃了2006年全民参与的第一场“大火”。
红遍大江南北的“鬼才”郭德纲。“大家好,我是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2005年11月,郭德纲这个名字在网络上迅速蹿红,并很快成为国内各类媒体上曝光率最高的人。只用了不到两个月,人们就眼看着他从默默无闻的草根艺人变成比李咏还忙的大腕,也救火了“奄奄一息”的传统相声。可以说,2005年最红的是超女,2006年的年终盘点上,至少可以把上半年当红辣子鸡给“超级男声”郭德纲。
蔡嘎亮脱口秀一呼百应。如果要问时下上海最具人气的地方是何处,那么这个答案既不是酒吧派对,也不是影院剧场,反倒是名不见经传的茶馆脱口秀现场。在以郭德纲“领衔”的茶馆相声红极一时之际,沪上的“草根文化”也伴随着这股民间热潮逐渐被更多人所熟知。从不久前风靡全城的“土家掉渣烧饼”,到时下被众人津津乐道的南派笑星蔡嘎亮的脱口秀,一向标榜时尚的市民丝毫不掩饰自己对这股通俗文化的喜爱。
探讨:草根文化能否登上大雅之堂
为何那看似俗套的“草根文化”却能吸引人们呢?著名笑星严顺开曾为郭德纲写过一段结语:“可别小看北京的天桥把势、上海大世界的把戏,越是这种地方闯出来的草根艺人,越明白观众到底爱看什么。”这话很有道理。“草根文化”不同于“庙堂文化”,不用所谓高雅艺术的“板起面孔说教”,和下里巴人的零距离、心连心是它成功的最大资本。根植于民间、自然生长的“草根文化”对广大受众而言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而其“民间”的身份也更容易得到大众认可。与雅文化或者说精英文化相比,“草根文化”显然更加贴近生活,更加鲜活而充满生机,并且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不过,当越来越多的“草根文化”以“英雄”的姿态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当所有的粗俗、无聊以及恶搞被冠以“草根文化”的名头后“身价百倍”时,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草根文化”也并非优秀文化的代名词,这里面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原生态的东西并非一定就是优秀的,有生命力的东西也并非一定是值得提倡的。
然而,卿本草根生,何登大雅之堂?这句诗却道出了“草根文化”的真实困境。因为提到目前草根文化的代表们,无论是“超女”、还是郭德纲们,都是被看成“俗”的。有的著名艺术家批评郭德纲为了剧场效果不择手段,什么笑料都用,失去了艺术。而汪洋告郭德纲在和解时,就提出条件:“郭德纲和德云社保证不再说低俗的相声。”针对在上海走红的蔡嘎亮,上海市曲艺家协会主席也说:“他们不是专业演员。作为主席,我只想说三点。一、蔡嘎亮等人不容易;二、他们说的不是曲艺;三、他们自己也承认自己说的不是曲艺。”看这话说的,多让草根们心寒。
“俗”并不是坏,许多如今被我们供奉在艺术殿堂里的“高雅艺术”当年也是“草根文化”。从《诗经》到《国风》、从宋词元曲到被称为国剧的京剧无一不是来自民间,都经历过由民间到官方、由草根到庙堂、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在不少“草根文化”粗粝的表面下,隐藏着深妙的文化精髓。
相关评论:别让恶搞糟蹋了文化
伟大的诗人屈原竟然成了某猪饲料的“品牌代言人”!这并不是玩笑,而是日前发生在屈原罹难地——湖南省岳阳市的一则新闻。此事经媒体披露后,社会舆论一片哗然。
不少当地人对此事表达了愤慨:打屈原的牌子来卖猪饲料,厂家老板对文化有没有一点尊重?工商部门又怎能通过这样的商标?有文化界专家认为,如此恶搞亵渎先人,无疑是在糟蹋我们的文化。
“佳作”迭出 “喝彩”不断
网络内外恶搞之风愈演愈烈
恶搞闹剧并非独此一家。前不久东北某市举办海鲜节,一个卖臭豆腐的商贩居然在摊位上摆了一幅鲁迅照片,旁边4个大字赫然醒目:一臭万年,还有广告词:鲁迅尝过某某臭豆腐三日不知肉滋味。面对这样的“创意”,不少人表示:这样的臭豆腐,吃不下去。
其实,像这样的古怪“创意”在现实和虚拟世界中都不鲜见,近两年来,互联网上悄悄兴起了一股恶搞之风,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记者注意到,最近网上在盛传一个“文学剧本”——《一场无聊至极的盛宴》。剧本讲述了一个只给富人盖房子的地产界老板在娱乐记者的策划下,改名进军娱乐圈的故事。在“剧本”中,近百位文化名人、娱乐明星和地产界名流,或被“红烧”,或被“水煮”,或被“清蒸”,被集体摆上了“娱乐夜宴”。
除了文字外,利用图片、短信、动漫等进行恶搞更是“时尚”:百姓心中的清官包公成了“好色之徒”,忠义仁勇的关公成了“流氓”,孙悟空成了“私生子”……互联网上,类似的“佳作”虽然内容千奇百怪,但往往一经推出,就会“喝彩”之声不绝,很是热闹。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个人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恶搞并非洪水猛兽,只要不违法乱纪、不侵犯他人隐私,拿家长里短、轶闻趣事开开涮,逗大家一乐,也未尝不可。如果题材选择得当,手法表现新颖,说不定还能警示一下那些不讲文明、无视公德的人和事。不过目前的问题在于,一些人为了吸引眼球,作品日渐庸俗,拿无聊当有趣,视油滑为幽默,玷污了人们心目中原本非常美好的人物形象。更糟糕的是,恶搞的扩散效应还启发了一些精明的商家,就像上文提到的“猪饲料”和“臭豆腐”一样,为了经济利益,拿文化名人制造噱头,追求不伦不类的广告效应。
呵护根脉 滋养后人
对优秀文化传统应心存敬畏
有的恶搞者可能是在生活中不太如意,想利用这样的出口来表达自己。但不管动机如何,拿一些真实名人来恶意搞笑还是不太妥当,有的可能还涉嫌侵犯了别人的名誉权。
有专家表示,中国是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庄重典雅的东方风韵构成了文化的基因和主线,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其严肃、大气的格调历久而不衰。虽说文化需要与时俱进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但其根脉仍需细心呵护。说白了,我们的文化包含了太多深沉的元素,作为其传承符号之一的文化名人“经不起”恶搞,更不该诋毁。
网络是个高度自由的空间,要想彻底根除恶搞似乎不太现实,只能加强引导。即使是纯粹作为一种娱乐方式,恶搞也要讲节制、有限度,请不要拿我们的文化随便动刀。相关监管人员要把好关口,更要多一些文化识别力。所幸,一些文化遗产开始受到法律的特别保护。但法律不可能涵盖文化海洋的每一个角落,惟有人们内心的道德规则和对文化的敬畏,才能发挥自律的作用,否则,遭殃的可能更多。
有网友表示,“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不管其历史长短、社会制度和贫富如何,无不以民族文化为自豪。文化需要补充健康的血液和营养,这样才能良性发展,代代相传,滋养后人。毫无章法地恶搞,对优秀历史文化将意味着什么呢?若干年后,我们如何拿这一章节来示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