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析了1947电影版《一江春水向东流》现实主义的成就与不足。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分为《远离混乱的八年》和《黎明前后》两集,浓缩了一个普通平民家庭十几年的抗日战争历史,通过这个家庭破碎的生活和情感的悲欢离合,精细刻画了当时的社会状况。这部电影融合了经典大片的所有成功元素:宏大的历史背景、曲折的人物命运、对人性的深刻洞察、紧凑的叙事结构、强大的演员阵容...一部由张忠良、苏芬、、何四位主角齐聚舞会的戏,被视为教学典范,将在各影视学院的课堂上讨论。
一、历史的巧合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南唐皇后李煜写的一首《鱼美人》流传千古: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雕花栅栏和玉砖应该还存在,但朱妍改变了它们。你能有多少悲伤?就像一条向东流的河流!透过伤国情怀,感受李皇后未亡国而死的遗憾与无奈。《是时候了》的感叹,蕴含着无尽的伤感和留恋,自然比“乐而不思蜀”的阿斗更能博得同情。历史周而复始,历经无数次政权更迭,无数次大幕起落。当辉煌已化为黄之墓,峨眉博带早已成为过眼烟云,但我们发现,二十世纪的黑白光影中,凝固着许多历史真相。在那个世纪的四十年代,两位文化精英呈现了一部传世经典:《一江春水向东流》。第二,一颗顺从的心。五月份的长假引起了经济消费的热浪。还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在火热的消费市场上浇了一滴油,一次性洗了31张。其中一部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封面上印着“一部足以笑傲世界影院的中国电影,感动了亿万中国人的心”。虽然之前听过这部电影的名字,但是以“笑看世界电影院”这样的气势面对世界,难免会产生怀疑。为了消除疑虑,我把这张光盘放进了一个小光驱里。没想到的是,小小的屏幕却显示了最大的内容。190分钟没离开椅子,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我第一时间给远方的网友发了一条短信:《一江春水向东流》,一部傲视世界院线的中国电影,一部当时绝对世界级的电影!我很快得到了朋友友好的回复:错了,你提高了这部电影的地位。我没有争辩,而是在心里留下了一个属于“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空间。两个月的时间,看了100多部电影,其中不乏经典之作,但直到最近看了《阿拉伯的劳伦斯》,才有类似的感觉。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能表达出对《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赞叹,总觉得有点亏欠,以至于最近在住宿方面坐立不安。于是,在好莱坞和香港商业片风靡大银幕的日子里,我静下心来,用方块字表达对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服从。三、大时代的民族情怀与小人物的情感世界《一江春水向东流》由第二代导演代表蔡楚生、郑联合执导,1947 * *,被誉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具有史诗结构的电影。分为《离乱八年》和《黎明前后》两集,浓缩了一个普通平民家庭十几年的抗日战争历史。影片人物众多,情节丰富,结构严密,成功地将国家的命运和家族的命运融为一体,成为“政治批判和伦理批判高度融合的中国史诗剧典范”,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商业上也获得了丰收。史料显示,该片从1947 10到1948 10在上海上映三个多月,创下了解放前国产电影的纪录。观影人数达到70多万,占全市人口的14.39%,也就是说,在上海,无论年龄、贫富,平均每7个人中就有1个人看过这部电影。是什么让这部电影在中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我想到了韩国的两个票房霸主:《太极旗飘扬》和《石尾岛》。《一江春水向东流》和这两部电影有一个相似的特点,就是小人物与大时代、大事件的融合,能够让观众在审视和回顾大历史事件的同时,体验个人世界,从而引发* * *声。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影片的故事无非是讲述了一个“痴情女心碎人”的苦涩悲剧,这在中国文化的洪流中并不少见,尤其是在陈世美和秦香莲身上,在京剧和各种地方戏中被反复传唱。在《一江春水向东流》中,导演并没有简单地讲述一个故事,而是在历史背景上不惜“笔墨”,还原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动荡。我很喜欢这部电影对历史背景的创作和渲染,甚至认为这部电影可以算是一部严肃的抗日战争片。随着故事的推进,影片以字幕的形式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九一八事变”后的上海;7月7日,卢沟桥抗日战争爆发。“8.13”上海我军继续抗战;1945年8月,日本向盟军投降;等一下。影片中约三分之二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类似的场景在抗日战争电影,如地道战和私人张嘎。日本鬼子轰炸祖国河山、枪杀中国同胞、掠夺农民牛羊、烧毁民宅、吊死张忠良老父亲的场景,反映了其惨无人道的法西斯本质。导演带着强烈的民族感情对日本帝国主义进行了血淋淋的控诉,而且是在抗日战争结束两年后上映的,这无疑会引起被日本羞辱的人们的尖叫。日本电影学校校长佐藤忠男在《中国电影百年》一书中介绍,《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一部以日本侵略下家庭离散的民族主义题材为中心的悲剧电影,情节悲壮而富有感染力,在当时的中国产生了巨大反响。今天我们看这部电影,面对日本侵略的丑恶嘴脸,会在悲愤中感受到一种民族自强感和使命感。面对侵略,仁人志士带领广大中华儿女奋起反抗。张忠良参加了抗日前线的志愿军,苏芬在难民收容所照顾孤儿,张中民参加了敌后游击队,消灭了所有“村里的日本鬼子”。这些自然是抗战电影必不可少的元素。在宣传抗战的同时,导演并没有回避一些中国人固有的陋习。在描写张忠良转变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在重庆的官僚资本公司里,上班没事干的人唱歌下棋,有钱人照常举办大大小小的酒席,张忠良不禁感叹,这里没有一丝抗战气氛。这种对国人麻木的揭露,让影片有了反思的力量。与背景形成对比,刻画了小人物的生活和感情,这也是影片的重点。无论是后来大资本家爆发的张忠良,还是融合了中国传统女性优秀品德的苏粉,都是不折不扣的普通人。影片剧情饱满,线索可以归纳为两条主线。一部以张忠良为核心,描述了他从一个有抱负的“抗日英雄”到一个丧失了良知和尊严的有钱人的转变;另一部以素芬为核心,描写了他与家人艰难而悲惨的生活,对爱人的期待以及希望破灭后的悲惨故事。前两条线索贯穿始终。一开始,男女主角相爱并结婚。对夫妻爱情的戏剧化刻画,让观众沉浸在“你是月亮,我是星星”的热烈爱情中,简单而真实;结尾描写了他们重逢后的恩恩怨怨。面对背叛和忘恩负义的丈夫,妻子投河自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开头和结尾的鲜明对比,就像意大利导演贝尼尼的《美丽人生》,让我感觉从天堂到地狱的沉重,也让我想起了霍建起的温暖。人性的复杂,人情的冷暖,让我感到不安,难过,深思。虽然这是一场背叛和悲剧,但我被电影中温柔的镜头所感动。面对儿子的长途跋涉,老母亲在油灯下拿起了针线。害怕儿子在路上受凉,她缝制了一件丝绸棉背心来表达她伟大的母爱,熟悉的诗歌出现在屏幕上:一位好心的母亲手中的线,为她任性的儿子的身体做衣服,她小心翼翼地缝纫,彻底地修补,害怕延误会让他晚回家。相信所有的游子看到这一幕都会想起远方的亲人,让亲情在心中荡漾。我也看到了一个贤惠的女人,一个媳妇,历尽艰辛支撑起一个悲惨的家庭,诠释了孝顺的真谛;作为母亲,她悉心呵护自己的健康,一言一行都表现出母爱。第四,在比较叙事中看到优秀的制作。在叙事手法上,影片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比。不仅仅是男女主在开头和结尾的纠葛对比,更是贯穿了两条主线,尤其是张忠良转型之后。从大的方面看,一方面国家政局动荡,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一方面,上流社会的生活颓废,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从一件小事说起,苏芬在难民收容所打工维持一家人生活的时候,张忠良在重庆的公司无所事事。当祖孙三代在雨天的破房子下相依为命的时候,张忠良在和业内的巨头、权威、国王、政府高官谈笑风生;芬恩给别人当洗衣工的时候,小康生被卖报纸的人撞了,张忠良却在两个富婆之间风流快活...正是这种强烈的反差,给了观众揪心的痛,表现了她对当时伦理原则的关注和质疑。这部电影制作精良。电影的史诗气质不仅来自于故事时间的跨度,更来自于电影对大场景的营造。电影的大场面绝对是世界级的,很多场景都很恢弘,尤其是抗战时期大街上慌乱拥挤的人群。这一幕并不逊色于《乱世佳人》中斯佳丽眼中充满伤亡的火车站场景。空袭、伤员、两军对峙、房屋燃烧、城墙倒塌等战争场景,表现出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时代特征。在卢卡斯的《星球大战:西斯的复仇》中,很多观众都觉得阿纳金对光明与黑暗的抛弃难以令人信服,但我想很少有人对《一江春水向东流》中张忠良的转变感到惊讶。导演用独特而有力的镜头处理了张忠良的转变,从无业游民到寄宿生上班时的无所事事,再到喧嚣中的迟到早退,最后义无反顾的暴富。整个过程完整合理。特别是着重描写了张忠良蜕变过程中的心理挣扎,从画漫画到嘲讽自己是“狗熊”“弃儿”再到酒后评价自己是“活死人”在他的家人、父亲、兄弟、妻子、孩子、希望、未来、奋斗全部被浪费后,在银幕上表现出一个有志青年的悲伤、无奈和迷茫。最终他没能对抗环境,被一个“比较”打败我觉得这段话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史上(至少在我看过的电影中)刻画人物转变最成功的例子,是一些爱拍粗制滥造商业片的导演应该好好学习的最好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