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车上的座次是什么样的?

古代战车上的座次

是什么样的?

古代战车每车载甲士 3名,按左、中、右排列。左方甲士持 弓 ,主射,是一车之首,称“车左”,又称“甲首”;右方甲士执 戈 (或 矛 ),主击刺,并有为战车排除障碍之责,称“车右”,又称“参乘”;居中的是驾驭战车的御者,只随身佩带卫体兵器短剑。

中国古代在战争中用于攻守的车辆。攻车直接对敌作战,守车用于屯守并载运辎重。一般文献中习惯将攻车称为战车,或称兵车、革车、武车、轻车和长毂。夏朝已有战车和小规模的车战。从商经西周至春秋,战车一直是军队的主要装备,车战是主要作战方式。

扩展资料

在车战的起始阶段,使用战车的数量较少。据《吕氏春秋》记载,夏朝末年,商汤与夏人战于邑,仅使用了战车70乘。商末,在周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中,达到一次动用 300乘的规模。

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兼并战争的加剧,战车数量有了明显增加。到春秋末期,一些大的诸侯国,如晋国和楚国,拥有战车的数量已达4000乘以上。

到春秋战国之交,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拥有大量步兵的新型军队开始组成。而铁兵器的采用和弩的改进,又使步兵得以在宽大正面上,有效地遏止密集整齐的车阵进攻。

战车车体笨重,驾驭困难,其机动性受地形和道路条件的限制,遂逐渐被步兵、骑兵取代。

但是,这一作战方式的演变过程是极其缓慢的,直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战车数量仍相当可观,大规模的车战仍然时有发生,如《史记张仪列传》记载,当时秦军的组成是“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但这时的战车已不再担负主要的作战任务,车战也不再是军队作战的主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