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线名词解释
雪线是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
雪线是常年积雪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降雪逐年加积,形成常年积雪(或称万年积雪),进而变成粒雪和冰川冰,发育冰川。雪线是一种气候标志线。其分布高度主要决定于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条件。高度从低纬向高纬地区降低,反映了气温的影响。
它的高度一般随纬度的增高而降低。赤道附近,雪线约高五千米。两极地区,雪线就是地平线。陈毅的《昆仑山颂》诗:“目极雪线连天际,望中牛马漫逡巡。”
雪线的特点:
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降雪逐年加积,形成常年积雪(或称万年积雪),进而变成粒雪和冰川冰,发育冰川。其分布高度主要决定于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条件。
雪线高度不仅有空间差异,在时间上也有一定变化。空气变冷、变湿,导致雪线降低;反之,引起雪线上升。这种变化有季节性的,也有多年性的。第四纪时期几次大的气候波动,出现冰期和间冰期,都引起雪线的大幅度升降。故古雪线升降是古气候变化的重要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