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电影二

“我给你看一部片子,会让你满意,爽。”

前天看完《看不见的客人》后给小熊发的微信。

这年头,推荐一首影视歌,跟你小时候喜欢哪个明星不一样。

那时候总有大张旗鼓的宣传。

现在就看两个人的亲密程度和欣赏标准了。

不然总会有这样的回复。

“你看这部电影,是在这里炫耀吗?”

“没什么可看的。我十分钟就猜到了结局。”

“如果你觉得这很精彩,那只能说看电影的经验太少了。”

有些装清高的人,看电影总会增值,升华一个情感层面。

要表现特别,大家都说很美很精彩,他就是没有。

电影的精彩程度就看你能不能忍住上厕所了。我也这么认为

反正我看这个的时候,中间没开网页,弄了个快进,拿起手机回了个微信。

细节太激动了,不敢往前推。我怕我漏了一段,智商跟不上。

电影以悬疑为主,所以一定要有反转。

看那些短评的巧妙备注,早猜到反转,早看穿剧情。

真的要恭喜他们幼稚的动画观看体验。

我以为我在看柯南,我总是对最后一个凶手是谁这么感兴趣。

就算让你猜结局,你能证明你的智商有俯瞰占领高地的感觉吗?

连白晶晶都说我猜到了开头,但我猜不到结尾。

你没那么谦虚。

悬疑烧脑变成一部充满感的电影,结局并不重要。

或者相对于整个演绎推理情节来说,并没有那么重要。

所以有留白的手法,也有轻微的比喻。

所以看完《少年派》,我会想到各种各样的结局来反思剧情。

看完《盗梦空间》,对于最后一个旋转的陀螺是否停止,我总是有自己的判断。

《看不见的客人》是西班牙的一部小成本电影,只有几个人,半个小时就把故事主线讲明白了。

稍微有点大脑智商的人,总会在过程中幻想自己很接近,大概就是这个原因。

奇妙的是,既然路线这么清晰,我想看看你想怎么玩,怎么玩,怎么在细节中走出来,怎么转身。

这是悬疑片的基本职业道德。

这是评价一部悬疑片精彩与否的关键点。

看看东野圭吾的“怀疑”和“恶意”。前几页解释得很清楚。这么明确的目的你还得回头拍大腿。你怎么能写这些字?

《看不见的客人》之类的悬疑片,以高智商的人为主,低智商的都是路人和群众。

思想和知识战线的战线是对立的,文字到处引诱和设置,有心理上的社会防御和攻击。

反转和结局的背后,可以依靠这些铺垫。

所以推理的过程,人物心态细节的联系,你来我往的方式,才是值得鼓掌的地方。

这个“看不见的客人”已经让我思考得足够跟上剧情的发展节奏了。说实话,有一些高智商的犯罪电影,我是不敢轻易看的。为什么?

因为我怕自己的理解力达不到看电影的平均智商水平。

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妈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嗯?啊?啊?

所以看完《恐怖游轮》《穆赫兰道》《禁闭岛》之后,他们会立刻上网求助。

感谢那些大神们精彩的疑点分析和讲解,让我的智商有了很大的提高。

好的电影总会让人在看完之后产生一种强烈的讨论和表达自己的欲望,这也是优秀电影的魅力所在。

但你会看到一些致力于质疑基础架构设定的人,就像每年春晚后小心翼翼地在线上线下剥层皮揭露神奇细节的人。

你很聪明,知道这是个谎言。我们都很傻。我们都相信空手的钱可以瞬间移动,变成活生生的人。

所以有人说他在电影里不会轻易相信陌生人。然后我还想说,如果你开车系好安全带,不玩手机,后面的故事就没了。

这就好像甄嬛入宫后落选了,接下来的70集应该都见鬼去吧。

当年看《烈火涅槃》的时候,有人会吐槽他为什么那么聪明,那么出名,有那么多资源可以分配。这说不通。

这叫陷害。叫做剧情的基础设施。那叫看脸。

但看电视批判逻辑诉求,只能看到人和自然,动物世界才能真实可靠。

更牛逼的是一部英剧《秘密九号》,短小精悍,却不负众望。

有很多反转,可以把意想不到的情节写进去,结局总是淡淡的触动。太棒了。

郑重推荐第三季第三集。我在为反转兴奋的同时,也一度怀疑编剧是不是人。

废话不多说,搬个小板凳看看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