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晋”为名 燮父

燮父是唐叔虞的儿子,继任者,他将国名由“唐”改为“晋”,他是事实上的第一任晋侯。叔虞却只能叫唐叔虞。

叔虞封唐之后,经过艰苦卓绝的创业,在错综复杂的唐民初服、戎狄环伺环境下站稳了脚,社会基本安定下来,农业生产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初步实现了与周成王商定的“启以夏正,疆以戎索,以藩屏周”建国战略目标。代表事件为“献嘉禾”,《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天降祉福,唐叔得禾,异母同颖,献之成王,成王命唐叔以餽周公於东土,作餽禾。”看看,又是出现祥瑞的异象,天降福瑞,唐叔得到 相邻两田的异株二茎***生一穗的禾 ,进献给成王以颂王道,成王命唐叔到东部正在征伐周公军队驻地赠给周公,并且写了《馈禾》。周公收到唐叔的异亩同颖的禾后,感念天帝与王的圣明,又和了一首《嘉禾》。可见,进献“嘉禾”这种喻示天下太平的事情对于当时的统治者在精神上的鼓舞作用何其之大。

是不是跟题目越扯越远了?不是说晋和燮父吗?

任何事情都得有个来龙去脉,而上面说的献嘉禾事件正是燮父在继承父业后决定变更国名的直接原因。不过,还是先解释一下唐叔虞为啥给儿子起名为”燮“吧。好多书上都写其名为”燮父“,其实”父“这个字按照当时的用法,是指男子甚至是有贵族身份的男子,所以,实际上这孩子叫”燮“,这名字的意义为何呢?《说文解字》解释为:和也。这充分表达了父亲叔虞对他的期许,继承父业和治邦国业、和适诸戎,正是”启以夏正、疆以戎索“的和平发展的进一步阐释。

燮父继任后的作为同样史书上也是少之又少,但是从《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述的”昔先王熊绎与吕伋、王孙牟、燮父、禽父并事康王“和古本《竹书纪年》所载”晋侯作宫而美,康王使让之“这两处看,他应该是做到了和平发展的目标,能与齐楚大国***同辅佐周康王,并且国力应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才会因为营建奢华的宫殿而遭到康王的责问。

交代清楚了燮父继任前后的重要事件,那么回到燮父为啥要以”晋“为国名呢?首先要搞清楚国名以什么来确定,关于这个问题估计那个时代是没有一定之规的,通常会以山川河流等为名,显要的氏族会以氏为国名,还有很多其他各种各样的,这里不细说。因此,有人就认为是以唐叔虞所受封之地为晋水之名而来,然而后来的晋水发源于现太原附近区域,古唐故地有浍水或者其他河流或许也曾经叫做晋水?无考,不太可信。

更大的可能是,唐叔虞献嘉禾如此重大的事件,周王作《馈禾》、周公作《嘉禾》,让包括燮父在内的唐叔虞这一支贵族获得极大声望和实惠。燮父继任后,一方面为了旌扬唐叔虞的伟业,一方面更是为了树立更高的形象荣享后世,便以”献嘉禾“做文章改国名为“晋”,为什么是这个字呢?我们来看看“晋”字的起源和演变:

“晋”字的起源是很早的,在古老的卜辞里就已经出现了。按照象形会意释义,有人解释为一件器物中插了两支箭,或者说两只鸟下飞,然而这样的解释跟燮父讲估计要给打屁股的,这跟当时的形势有啥关系啊?从字形上看,就是一个器物上插(搢就是插)着两个物件,那么不是正好像是插着两株禾吗?加上下面的器物,不是正好像是器搢禾以献吗?《说文解字》说:“晋,进也,日出万物进”,你看,这是多符合天意,又阳光无限的一个字啊,当然必须是它了!

从此,晋国600年雄霸之路正式在华夏大地上铺展开来。

当然,上面这些说法,有我相当大的胡猜成分,但我觉得总比毫无联系的瞎蒙要靠谱些,叔虞燮父这些先祖们灵下有知也会原谅我吧。

正所谓:

叔虞功业嘉禾献

燮父改晋开风先

诸侯第一问是谁

春秋霸主六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