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琴的记载

《防城县志》记载“今之编人,即古之壮族为初民之使牛耕田者……。编人言语,即壮族言语,融合演变而成村语。”壮族支系偏人,在壮族中操偏语。偏人主要靠从事简单的农业生产为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创造和积累了丰富而独特的民间艺术,天琴就是长期以来深受偏人喜爱的一种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民间弹弦乐器。天琴历史悠久。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修撰的《宁明州志》载 “女巫,俗名魓婆……以交鬼神为名,以‘匏’为乐器,状如胡琴,其名曰‘鼎’,……凡患病之众,延其作法,则手弹其所谓‘鼎’者而口唱其鄙俚之词。”文中之“鼎”,即是天琴。史籍中只记述了它在清代时的流行和使用情况。据防城各族自治县垌中乡那莎村天琴老艺人黄文胜、梁光芳等人叙述,天琴流传了四代,已有二百年历史。据龙州县金龙乡板烟村天琴老艺人马景丰讲述,这门技艺是其祖辈传下来的,可能在宋代时已有,他还收藏着一支祖父传下来的造型古朴的天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