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重阳节采桑籽》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感情的?

表达了诗人对革命根据地和革命战争的赞美;表达了革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表达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

原诗:

现代采桑与重阳:毛泽东

人生容易老去,却很难老去。今天是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的秋风没有春天那么强劲。比春天更好,就像茫茫大江上的万里霜。

解释:

人的一生容易衰老,但天不老,重阳节每年都会来。今天是重阳节,战场上的菊花好香。

秋风年复一年劲吹,景色不如春天明媚。然而,它比春天的景象更加壮丽。像宇宙一样广阔的河面天空覆盖着霜。

扩展数据:

重阳节快到了。重读这个词,缅怀现在,缅怀过去,很亲切。这是6月,1929。毛泽东在红四军党代会上未能重新当选前委书记,暂时离开红四军,前往闽西农村休养,调查和指导土地革命。

这年重阳节前后,他去了朱德领导下解放的上杭县。带着胜利的喜悦,他憧憬着中秋,诗词繁盛,便唱起了这首《桑子》《重阳》。88年过去了,时代变了,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毛泽东的词写于大革命时期,也是从重阳入题,但改了老调,另辟蹊径。谈人生,与天比,透着深刻的哲理;写秋色,谈革命,盼光明。

它不仅表达了伟人的革命人生观和世界观,而且表达了一个军事指挥员在革命战争中的英雄情怀和革命乐观主义,赋予了传统重阳节全新的时代内涵。与以往任何一位诗人相比,作者不仅是时空的高度,更是政治家的敏锐,人民领袖的境界和胸怀无与伦比。

百度百科-采桑子与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