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有哪些要求

简讯、快讯写作新说(续)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 彭朝丞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虽在歌舞声中早已闭幕了,但当年7月27日凌晨1点25分,在奥林匹克百年公园内发生的那震惊世界的大爆炸,却给人们留下梦魇般的记忆。然而就在报道这起突发事件中,新华社记者和编辑们表现出的高度新闻敏感和快速反应能力,让众多西方媒体自叹弗如。在爆炸的硝烟未落时,新华社记者已随第一辆警车飞奔到了现场,在众多媒体尚不知发生什么事的时候,新华社已向全世界发出快讯。在有15000多名记者、上千家新闻单位的世界性新闻竞争中,新华社的英文快讯发出的速度与美联社、路透社持平,比法新社快了两分钟;中文快讯在国内居第一。中文快讯与英文快讯,均在距爆炸发生仅两分钟就成稿发上了天。快讯的正式播出,距爆炸发生也只隔了14分钟。

消息要快,是消息这种文体最重要的品格之一,也是读者获取信息的心理需求。一件突发性重大事件的发生、一个重要的新闻信息的生成,读者总是以先睹为快、以先知为乐的。

新闻传播是通过大众媒体向社会公众发布新闻及人们通过传媒获取新闻的双向选择过程。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现代新闻业的高速发展,大众传媒的竞争已相当激烈。无可置疑,竞争成败的关键,是基于社会与受众对新闻信息的认知度与满意度上的。而这种认知度与满意度又常常始于时效。要做到时效上的"先声夺人",固然主观上的认识非常重要,报道方式的正确选择与熟练运用,也关系极大。

讲时效,是世界各主流媒体十分重视的***同追求。美国《纽约时报》前副主编罗伯特·斯特说:"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新闻界普遍认为,最没有生命力的东西莫过于昨天的报纸的话,那么今天的看法就是:最没有生命力的东西莫过于几个小时以前发生的新闻。"确实,各国的新闻传媒正围绕抢时间、抢时效进行着激烈的竞争。然而近些年来路透社在不少情况下确能"先声夺人",比如1990、1991年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1991年前苏联的"8·19"事件等,路透社都是最先发出第一条电讯的。他们为什么能做到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发稿方式的灵活多样是重要原因之一。

路透社对重大突发事件和重要新闻的消息报道的发稿,有特急快讯、急电和普通电讯三种形式。这三种电讯,从时效上看是依次递减的、从篇幅上看是依次递增的、从对报道对象的紧迫性与重要性上看也是相对依次递减的。

特急快讯,是报道重大突发事件的一种常用形式。一般没有电头、发稿地点和时间,通常只有一句话,有时在正文后面用破折号标明新闻来源。

急电,在时效和重要性上次于特急快讯,是较之快讯略为详细的报道。常用于比较重要的新闻事件或对特别重大事件的跟踪报道,通常有一至三段文字,各种新闻要素比较齐备,但仍比较简单,只报道事件本身,没有背景或场景描写等。

普通电讯,即正常情况下播发的新闻。

路透社对这三种电讯,常常综合使用。有时对一件特别重大的新闻,先抢先在第一时间发出特急快讯;紧跟着发出略为详细的急电,以跟踪报道事件的进程;待事件的全貌展现出来,再发一条有背景,有现场,有一定分析的篇幅较长的普通电讯。

很显然,路透社的特急快讯,类似于我们所说的"快讯";急电,即我们所说的"简讯"中,"报道突发性重大事件、记录重大事态发展"的那部分重要简讯;普通电讯,类似我们的"动态消息"。

综上所述,可以这样说,快讯与其他新闻样式相比,有下面一些优势和特征:

快--新闻要快,快讯更要快,更强调时效。一般都应是"今日"、"昨日"的消息,否则就谈不上"快"字。快讯对时间要素的表达不但要精确到月日,甚至是时分。

对一些特别重大的新闻和突发事件的报道,常常是新闻事实的发生与新闻的采制传播,几乎是同步并进的。

短--快讯要求奇快,在内容上就非得做到"奇短",否则无论如何是快不了的。它只需简洁地报道新闻事实的发生,一般只有十数字、数十字、百十字。是真正的电报体文体。

当然,这种短,是有分量、有吸引受众的厚重信息的"短"。这就像别林斯基在读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处女作《穷人》之后,极其兴奋地告知他的朋友那样:"是的,亲爱的,我要告诉你--鸟儿不算大,可是爪子利得很?"也正像有人由此引伸出的议论那样:"一张报纸,固然少不了篇幅长、分量重的重头文章,少不了扶摇直上九千尺的'鲲鹏',但这毕竟是少量的,更多的则是各种各样、形式各异而又生动活泼的'小鸟'。舍此,便没有百鸟争鸣、鸟语花香、琳琅满目的绚丽景象。这些'鸟儿',不论其形态如何,都应爪子尖利一些才好。就是说,要贴近实际,抓住人心。"

精--即报道内容要精炼,写作要精巧,结构要精简。快讯报道的是新闻事实中的精华,不报背景材料,不报人们对事实的评论,不进行现场描写。在结构上,一般以"何事"、"何人"两个要素为中心,其他新闻要素可视需要定取舍;有时甚至可以作不交代新闻来源,不带电头与发稿地点的灵活处理。

郑板桥有对联云:"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快讯的"精",应力求达到"三秋树"似的简、"二月花"般的新。

重--这是对题材的特殊要求。快讯所报道的必须是受众欲知而又感兴趣和特别重大的新闻或重大的突发事件,而并不是什么题材都需要或能够写成快讯的。否则即使虚有其表,也不能认为是真正的快讯,倒可以归入简讯一类了。

新闻是时代的艺术。新闻报道的一切规范、原则、形式与方法,都是适应社会发展和读者需要的产物。在传媒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无论发生什么样的重大事件,都会有众多的记者蜂拥而至。不言而喻,时效便成为激烈的新闻竞争中的一个焦点。面对这样的报道,在这样的情况下,有的总编辑提出,先有快讯或重要简讯在前,抢"头班车",充分发挥新闻先入为主、先声夺人的首因效应;再有动态消息、通讯、解释性报道紧随其后的详报。这既符合于人们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又便于后续报道细致的组织、策划;既符合新闻的传播规律,又适合读者"先睹为快,细睹为乐"的阅读心理。不失为一个高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