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理分析读书笔记

小时候,家长和老师告诉我们不懂就要问,可是事实是,家长和老师并没有能力做到回答孩子的任何问题,尤其在中国,一方面家长的受教育水平有限,另一方面低年级的教师水平也不怎么高,所以在遇到孩子的好多问题时,老师和家长的反应往往不知所措,继而为了维护作为长辈的尊严,家长和老师往往会选择推诿或责骂。比如,一个孩子看到别的孩子受表扬就问老师或者爸爸:

他们在干什么?

他们在接受表扬。

什么是表扬?

就是你做了好事后给你糖果。

什么是好事?

如果孩子继续追问“好”是什么,“事”是什么,家长或者老师会被逼到一个特别难的境地,一方面他们不愿意让孩子觉得自己无知,另一方面自己没有足够的知识来解释这个抽象的概念------“好”。于是家长会摆出一副生气的姿态说,“小孩子问这么多干嘛,好事就是好事,没有那么多原因”这类的语言,完全忘记了自己教给孩子的不懂就问法则。而关于“性”“死亡”之类的东西更谈不上回答。当然“好”或者说“善”这个概念是伦理学一直追寻一直争议的。这里只是为了说明,久而久之,孩子的好奇心不能得到满足,自然就丧失了提问的能力,孩子会逐渐习惯于面对一个概念只是接受,而不去考虑追寻。可能是一方面孩子可能觉得自己不会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实际上有的东西完全可以在教师和家长之外寻找到答案,另一方面提出这样一个“显而易见”实际很深刻的问题会召来同龄人的嘲笑。以上只是我的经历,以孩子做叙述的主语难免有以己度人的倾向,但是在我看来,许多人的经历仿佛都如此。

简单的语理分析,在一个孩子看来,就是不断提问,直到被提问者能给出一个明确的解释。我的提问能力是在高中学哲学时提高的,当时的我思维总是无法接受艰难的哲学命题,我开始向老师询问什么是意识,什么事客观,什么是主观,什么是社会,什么是存在,什么是思维,以及真理、唯物观点、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辩证法之类。这些看起来时刻挂在嘴边的东西用语言解释起来确是那么难,直到老师由抽象到具体再由具体到抽象反反复复给我讲明白了,我的哲学理解也就上了一个水平,起码再次读到熟悉或陌生的哲学命题,会利用对个别概念的理解来帮助理解整个命题。首先了解词语,然后了解一个句子主谓宾。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在之后的时间里,每次遇到很难理解的无论是心理学还是社会学、哲学概念,我都会首先弄明白这个概念中每一个词语的意思,比如心理学中的墨菲定理、潜意识、动机和社会学中的社会秩序、组织、功能主义、分层,然后我会很快弄明白它们的观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发现了许多东西并没有一个相对明确的定义,许多东西就是定义解释定义,尤其是读到象郭敬明七堇年之类的文章,认真思考,发现文章空洞而无用。谈不上文学八股,但是足以评得上空洞派的领袖。语理分析小时代的作品,无非围绕着青春,用各种艰难的语句描写少年的孤独、自卑、忧郁、怯懦、以及少年眼中的爱情、时代、制度、如此种种。不过从这类书籍的销量来看,显然他们最大限度的利用了青少年心里,倘若每个人都懂得分析语言的意义,那么现状当然不是这样。读书,分析语言,判别文字作品的好坏,这就是生活中的语理分析的一方面。

当然,语理分析并不是这么简单,既然是一门学问,一个学习经验绝不会是它的理论,它的力量也绝不仅仅体现在简单的学习上。更主要的是应用于哲学、生活、以及关于学术的方方面面。读书而明理,读书而知义,读书而得到力量。

“倘若依循品日思考的一般习惯来处理问题,我们的做法往往只是直接寻求问题的答案,而很少去反省它的意思,但是当我们采取语理分析的方法来处理这个问题时,我们就首先弄清楚问题的意思,假如分析的结果显示出所考虑的问题是有意义的,我们便进一步对它的意义加以深究,假如分析的结果显示问题本身就没有意义,我们的做法不是解决它而是消解它。”这算是我学到的第一个知识点,记得小时候我常常问妈妈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在现在许多人细细想来都很难回答,比如说,为什么我把某某叫舅舅。妈妈会回答说因为他是我的哥哥,我继续问为什么我要把你的哥哥叫舅舅?妈妈无言以对。上了大学后,我的第一件事情就要是把从小到大的问题一一解决,其中的好多问题确实给我带来了乐趣,但也有好多问题把我带到混沌的深渊,比如说人为什么活着?天为什么叫天而不叫做其他?死亡的人是否会到达另外一个地方?鬼魂真的存在么?自己为什么会害怕蛇而不是狮子或狼?如今看来,原来这些问题本身就没有意义,至今未没有明白为什么活着却还是要活下去,至今不明白死亡后是否会到达另一个时空却还要面对一个个年老的背影,至今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怕蛇见了蛇却还是会发抖。生活中原来有的问题是不需要浪费精力去想的,因为它们本身就没有存在的理由。适可而止也许是一种解脱。

文字把戏,就是文字的表达者利用文字的某些特性和接受者的某些局限,而给文字添加主观的意义或者语言表达时故弄玄虚。当然,这里的文字把戏主要指的是哲学语言和辩论,但是生活中不乏这种把戏。汉语中有许多成语被人误用,有的甚至出现在正规文件中,比如,百度浏览器提供的每日阅读内容中有一项是“商业价值”,2013年3月1日,商业价值栏目提供了一项商业信息报道,主要讲星巴克在中国的发展,其中有这么一句,说“。。。。。。。并计划在2015年达到1500家分店。要完成这个目标,强化星巴克咖啡供应链的管理成为首当其冲的问题”。这算是文字的无中生有吧。而空洞派在中国政治和法律上的现象屡见不鲜,比如扬子晚报发布时间: 2013-03-09,“总书记谆谆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提升自我境界,坚定理想信念,保持高尚情操。他说,现在的社会,诱惑太多,围绕权力的陷阱太多。面对纷繁的物质利益,要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官”“商”交往要有道,相敬如宾,而不要勾肩搭背、不分彼此,要划出公私分明的界限。公务人员和领导干部,要守住底线。要像出家人天天念阿弥陀佛一样,天天念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你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伸手必被捉。“心中要有敬畏,知道什么是高压线,想都不要想,一触即跳,才能守得住底线。””仔细问一下什么是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高尚情操?官商交往有道的道是什么意思?官商的界限到底怎么定义?公务员的的底线是什么?2013-03-09 09:29来源:新华网王庆喜说,近期,我国部分省市连续多次发生大范围强雾霾天气,。。。。。。。。。。他说,环境保护要立法先行,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坚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提高违法成本。再问一句,怎么叫健全?相关法律是什么?怎么才算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怎么才叫提高违法成本?这些问题我们的国家领导该怎么回答?看来语理分析不光适用于学术研究,更适用于政治交流和启迪民智。假如民众像《让子弹飞》中张牧之一遍遍叫马邦德翻译黄四郎的惊喜是什么意思,那么,政策应该落实的更快。

至于文章第二篇提到的缺意、歧义、含混、着色、实化、癖意。我觉得当辨析哲学或者其他学科的语言命题之类需要认真考虑之外,其他如语言交流,文字抒情时也是可以使用的,尤其是小资阶级。毕竟,生活不需要十分的理性,我觉得现代人的成分,应该是五分感性,五分理性,感性用来生活,理性用来生存。

逻辑经验主义又叫做逻辑实证主义,该主义认为哲学是一种活动,即对概念和命题进行逻辑分析,目的是澄清概念和命题的意义,清楚无意义的概念和命题。他们把命题分为形式命题和经验命题两类。逻辑实证主义以经验为根据,以逻辑为工具,进行推理,用概率论来修正结论。可知,逻辑经验主义就是分析概念和命题的,其基本的方法学区分是析合区分和意义区分。分析语句是:意义足以决定真假的语句。综合语句是意义不足以决定其真假的语句。分析语句又分为通过分析判断是真的分析地真语句和通过判断分析是假的分析地假的语句。而我认为的认知意义区分就是看一句话有没有研究的必要,就象我为什么把妈妈的哥哥叫舅舅这个问题,是没有研究必要的,就是没有认知意义啦。至于他举出的一系列例子,我总是看的糊里糊涂,云里雾里,本来简单的一句话,竟然说的那么繁琐,让我想到了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各个学派相互举例子,讲观点,只不过,李天命的例子很是让人无法说其好还是不好,一会是P,一会又是Q一会又是S,很是挑战耐心,我不禁抱怨李天命的可笑,本来自己在讲删繁就简三秋树,自己却把文章写得十分啰嗦,简直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玄学,是我在网上查到的资料,玄学指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糅合儒家经义以代替繁琐的两汉经学的一种哲学思潮。其讨论的中心问题是本末有无﹐即宇宙最终存在的根据问题﹐亦即本体论的问题。“玄”指无形无名的“道”,由于魏晋玄学奉《老子》、《庄子》、《周易》为经典,注重形而上的“有无之辨”,故从南朝开始,后人以“玄学”称谓这一学派。在我看来,玄学,就是空学,历史上,士族门阀制下的士族吃饱了撑着了没事了空虚了就开始研究空学,这些高富帅研究的话题简直比我小时候的问题更荒诞,但是又比释迦牟尼研究的话题更神秘莫测,最终的衰亡是历史的必然。

辛弃疾《贺新郎》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我,醉明月。

李白《侠客行》感觉就是《英雄》的前身。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一起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一词一诗,都很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