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灯戏的历史意义
早在明嘉靖年间就流行于阆中、南部、仪陇等地,是根植于川北的汉族传统歌舞小戏。它继承巴渝舞的遗风,源于傩戏,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在观看灯戏时人们不禁要随着灯戏走进历史,为旅游者提供了一次文化穿越和回归的体验。而灯戏在发展过程中,吸取了昆、高、胡、弹腔及大量民间表演手法,风格明快、幽默、夸张。曲调吸收了川北山乡的民歌、佛歌、嫁歌、清音、端公调,也吸取了陕西的酃调、吴下的补缸调等,极富地方风味。此
川北灯戏
时,地域文化的延续性在灯戏里就会表现出来。又因其属民间的歌舞小戏,另一名叫农民戏,在川北 流传甚广,中心地带是阆中、苍溪、南部、盐亭、剑阁、昭化、江油、西充、南充、仪陇、巴中、广安等地。灯戏除多在春节、中秋、春种、秋收等传统节日演出外,也在民俗祭神,如春社、秋社、清明、建庙迎神、神福生日、请神传坛……,以及个人红白喜事,如结婚、出嫁、祝寿、丧葬道场演出。灯戏早在乾隆时就流行于昭化、苍溪、阆中、南充等地。乾隆《苍溪县志》明确记载:“上元,放花灯、演灯戏。”这是见到的最早的把灯和戏二字连在一起的文字记载。上元,指时间在正月十五;放花灯,指各种灯彩。因为有了“放花灯”的记载,所以“演灯戏”一定是演出的戏曲,说明这时灯戏在这时之前就已经形成了。顺庆府(今南充)志载:博古木刻版以川北嘉陵公子竹枝词《看灯戏》:“一堂歌舞一堂星,灯有戏文戏有灯;庭前庭后灯弦调,满座捧腹妙趣生。”既是灯戏演出盛况的描述,又是对灯戏艺术魅力的称赞。人们说“无灯不成戏”,灯戏因此而得名。这种明间小调因流行于四川北部山乡,所以称之为“川北灯戏”。由此,一翻游历浅考,旅游者会对川北的历史略知一二,正是文化旅游的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