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儿子意外病故,我想不通很痛苦!怎么才能想通走出来呢?

先给您讲一件真人真事,八三版《红楼梦》的扮演者陈晓旭,陈晓旭出生前, 有一天晚上她妈妈做梦,梦里有一个人对她妈妈说,你将来的女儿出生叫陈也芬(因为打不出用这个代替,应是上面草字头下面也,是南方一种小草),是林黛玉的命,陈晓旭爸爸觉得不好给她起了小旭这个名字。

我们每个人因为业力的原因,来这个世界之前,要经历的一切都是自己设计好的,什么时间离开,什么时间遇见什么人,选谁做自己的父母。你的亲人认为29岁离开是她的最佳利益,他才会走的。孟子说:夭寿不贰!其实对走的人都一样的,只是我们看不透。

基督教说神爱世人,教一切爱他的 不至灭亡,反得永生,就相信你的孩子已经在神的国度里幸福的生活了。

佛法讲肉团身不过是皮囊,灵魂不灭。人走不过是回去换件衣服再来。

道教把睡觉称为“小死”,这就是对人生的一种警示。

希望可以帮到您!

你儿子意外病故,是人生中的重大生活事件。心理学研究表明,重大生活事件的发生,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压力。人们为了应对这种压力,会从身理和心理上产生应对反应。表现为难以控制的情绪悲伤,伴随有身体免疫力下降,出现各种 健康 问题。

这些反应,如果时间不长,几个月之内能够走出痛苦,属于急性应激反应。如果时间太长,还在痛苦中不能自拔,则可能转为慢性应激,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带来更严重的心理和身理疾病。

1、放下心中的担子,告诉自已,对儿子已尽心尽力了 。

在大自然面前,人是渺小的。特别是在天灾,病痛方面,很多时候不是人力可为。即便现代医学发展了,但我们也知道,还有很多病症医学是束手无策的。否则就没有那么多的绝症了。

相信在你儿子生病救治期间,你和你的家人绝对不可能袖手旁观,你们一定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去挽救儿子。

至于回天无力,那不是你的原因,你和你的家人已经尽心尽力了。

你只有放下内心的自责悔恨内疚,把眼光从自己的内心往外看,你才可能有往外走的想法和行动。

2、寻找合适的榜样,进行学习,看看别人是如何做的。

人生无常,世事难料。丧子之痛,白发人送黑发人,你不是第一个人,也不是最后一个。这种伤痛,稍注意一下,其实也有不少人经历过。

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先生,2014年的一天,他小儿子驾车去高铁站接他返家途中,发生意外,出了严重的车祸。儿子当场死亡,73岁的田老身负重伤,头部、颈椎、胸椎多处受损。知道儿子去世的消息,田老痛不欲生。他出院后一年都没能走出失去儿子的悲痛。

后来,是妻子的一番话打开了他的心结,妻子和他讨论了车祸现场的情景,当时作为司机的儿子,如果按自救本能应该把方向盘向左打,可以避开重创。但儿子没那么做,而是选择了保全父亲的做法,甚至在撞车后,还用尽最后一口气,把车开到了路边停好,才伏在方向盘上停止了呼吸。

妻子说:儿子是用他的命换了你的命,你要为他活着,要不然他不是白救你了吗?

一想到要为儿子而活,田老有了积极活下去的动力。他首先从康复身体做起,接着又继续了他的评书事业,2019年3月,他编写的书《评书表演艺术》出版。

你儿子才29岁就离开了人世,这么年轻的生命,走的时候该有多么不舍,他还来不及为你们尽孝,也来不及享受更美好的生活。如果他真的有在天之灵的话,他最大的心愿一定是希望家人 健康 幸福地生活。难道你不觉得你应该为儿子的心愿做点什么吗?

建议你从现在开始行动,首先从每天固定时间锻炼身体开始。

由于受情绪的影响,你目前的身体状况也不会很好。

人的心理与身理是相辅相成的。

情绪的改善,可以先从锻炼身体开始,当身体 健康 了,精力就会充沛,而精力充沛了,就可以做更多开心的事,做更多开心的事情,就可以慢慢平复心里的伤痛,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所以,你现在就开始行动,找一个适合自已的锻炼方式,每天固定一个时间坚持。

最后用作家毕淑敏女士的一段话与你***勉:

没有过不去的事,只有放不下的心

前些日子看到了一个关于前世今生的故事,说在很久以前,有个书生和未婚妻约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结婚。可是到了那一天,未婚妻竟嫁给了别人。书生受此打击,一病不起。家人用尽各种办法都无能为力,只能无奈地看着他奄奄一息,行将远去。

这时,一个云游僧人路过此地。在得知情况后,僧人决定点化一下书生。于是他来到书生的床前,从怀里摸出一面镜子让他看。书生看到茫茫大海边,一名遇害的女子一丝不挂地躺在海滩上。路过一人,看一眼,摇摇头,离开了;又路过一人,看了看,将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女尸盖上,但是站了一会儿也离开了;又一位路人走来,挖了一个坑,小心翼翼地将尸体埋葬了。书生正在疑惑间,忽然看到画面切换:洞房花烛夜,自己的未婚妻被她的丈夫掀起盖头。书生不明所以,迷惑地望向僧人。

僧人解释说:“海滩上的那具女尸,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你是第二个路过的人,曾给过她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恋,只为还你一个情。但她要报答一生一世的,是最后那个把她埋葬了的人,那个人就是她现在的丈夫。”书生大悟,刷地从床上坐起,病竟然痊愈 了!

我们常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但事到临头,我们不是倒向“莫强求”的消极念头,就是倒向“不松手”的顽固心态。

尘世间的一切,都是无数因缘聚合而成,我们既要有追求的勇气,也要有懂得放手的睿智。尼布尔有一句有名的祈祷词:“上帝,请赐给我们胸襟和雅量,让我们平心静气地去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请赐给我们力量去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请赐给我们智能去区分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 缘分这东西很奇妙,拒绝不了,勉强不得,来了挡不住,走了留不住,缘深缘浅,早有安排,缘聚缘散,命中注定!网上流行的一句话很对,若无相欠,怎么会相遇?这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前世有缘,今生才相遇,前世相欠,今生来还债。

当你碰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如果已成事实,那就坦然、从容地接受它,接受现实,并不等于束手接受所有的不幸,只要有任何可以挽救的机会,我们就应该奋斗。但是,当我们发现情势已不能挽回时,我们最好就不要再思前想后、拒绝面对。只有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实,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掌握好平衡。

世间的事物变化无常,我们不必执着于心爱的事物而难以割舍,毕竟,我们喜爱一种事物的初衷,并不是因为失去它时要伤心。人生中的有些东西既然已经失去,不妨就坦然地面对,让它失去吧。

佛经上说:“生又何尝生?死又何尝死?”本来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都是在同一个循环中的。所以说,死是生的开头,生是死的起点。

人有生就有死,这是很自然的事。在人生的旅途中,许多不尽如人意之事都是必然存在的,遇到了,就该坦然面对。一切事物随我们的诞生而诞生,同样,一切事物也随我们的死亡而消失。因此,我们不必杞人忧天—不必为一百年后我们已不在人世时的事而担忧,正如不必为一百年前我们尚未出世时的事而哭泣一样。

我佛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