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为何分西周和东周,东周为何分春秋与战国?周朝为什么分得这么复杂?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是从三皇五帝开始的,经过尧、舜、禹后,历史进入夏朝,之后是商朝和周朝,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其中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一个周朝就被分得如此复杂,学过中国历史的都知道这个朝代的划分情况。
中国历史人教版《朝代歌》: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这首朝代歌相信很多人都背过,都知道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但是你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分吗?想要了解原因,还得从周朝的建立之初开始说起。
一、周朝分为西周与东周周朝是周文王和周武王两代帝王努力而建立的,周文王奠定了周朝的强大,而周武王在姜太公的辅佐下,攻破了商都朝歌,灭亡了商朝,杀死了商朝最后一任君主商纣王,之后周武王又率军回到了镐京,没几年就去世了,由周公辅佐年幼的周成王执政。
没过多久,发生了三监之乱,这是周武王的三个弟弟与商纣王的儿子武庚联合发起反对周朝的叛乱,很快被周公平定了,周公平定了三监之乱后,便在今天的洛阳兴建陪都洛邑,因为周朝的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离中原诸侯国较远,不方便控制,为了控制中原诸侯国,周公才决定在洛阳兴建陪都,并将九鼎迁入洛邑,以镇天下。
为了加强统治,周公还设计一整套的礼仪制度,用来管理整个天下,简称为周礼,其内容涵盖了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包括周朝的官制、行政制度、礼仪制度、分封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度等等,影响了后世几千年,后来所说的礼乐制度指的就是周礼。
周朝在建立之初以强大的武力加上一系列的礼乐制度,成功地稳定了统治,这也成为周朝的立国之本,从周成王开始,周朝步入了鼎盛期,紧随其后周朝产生了第一个治世,也是唯一一个治世,也就是“成康之治”,周朝的国力也达到了顶峰。
主要有3个原因导致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
1、持续征战,让周朝国力衰弱。
成康之治后,周朝开始走下坡路,并且开始连续不断地对外、对内用兵,周昭王时期,南征荆楚,连周六师都覆没于汉水,周昭王本人也死在了南征的路上,周王室实力开始急剧衰弱,周穆王时期,同样是东征西战,周穆王西征昆仑与犬戎,一度西征到西王母之国,还东征徐国,昭穆二朝由于不断地穷兵黩武,导致国力持续衰弱。
2、周幽王废长立幼,导致内部陷入权力争斗。
西周时期最荒唐的莫过于周厉王执政了,发生了国人暴动,连周厉王都被国人赶走,终身不敢回来,虽然周宣王时期一度中兴了几十年,但仍然无法止住西周衰弱的局势,直到周幽王时期,发生了明显违反周礼的事件,这就是废长立幼的事件。
周幽王原本的嫡长子是姬宜臼,后来周幽王得到了一个美女,这个美女的名字叫褒姒,褒姒长得很漂亮,周幽王很喜欢褒姒,褒姒给周幽王生了儿子叫伯服,周幽王受到褒姒的影响,废除嫡长子姬宜臼,另立伯服为太子。
这事发生后,导致了姬宜臼及其母族的不满,姬宜臼也逃离西周都城镐京,回到了其母族申国,姬宜臼的外公是申侯,申侯为了替外孙抢回太子之位,于是联合缯国、犬戎一起攻打周幽王,周幽王兵败被杀,姬宜臼于是继承了周幽王的位子,他就是周平王。
由于周幽王废长立幼,导致了西周王朝的一场浩劫,周幽王也是西周历史上唯一一个被杀的周天子,而周平王虽然夺取了王位,但是他有弑父的嫌疑,同时还造成了周朝第一次出现二王并立的局面,因为有部分诸侯不满周平王引外敌杀父,所以拥立了周幽王的弟弟姬余臣为天子,这就是周携王,导致了周朝的分裂。
十年后,晋文侯联合部分诸侯,攻杀了周携王,才再次让周朝回归于一个天子的情况之下,而周平王在此期间还做了一件事,就是迁都,周平王虽然与犬戎一起打败了周幽王,但犬戎人并不是华夏,只知道抢掠财物,周平王本身是靠外公申侯的支持才能成功的,而周王室的力量由于这次内斗变得更加衰弱,同时周平王担心犬戎的威胁,于是把都城从镐京(西安)迁到了洛邑(洛阳)。
3、周平王引狼入室,受到犬戎人的威胁。
周平王继位时,曾经联合了犬戎人一起攻打自己的父亲周幽王,成功后犬戎人就不走了,时刻威胁到周平王,于是周平王迁都洛阳以避开犬戎人的威胁,这就是历史的平王东迁。
因此西周与东周的分界线就是周平王迁都,镐京在西边,所以称周幽王及其之前的所有周朝为西周,如果从周武王建立周朝的公元前1046年算起,到周平王迁都的公元前771年为止,西周总***持续了275年,这就是西周与东周的分界及由来。
二、东周分为春秋与战国历史进入了东周之后,周平王由于是从镐京迁到洛邑的,实力进一步减弱,到了这个时候,整个周王室所控制的土地、人口和实力,甚至不如一个中等的诸侯国,而且当年周公所制定的周礼制度不断遭到破坏,诸侯国也开始慢慢看不起周天子了。
由于周礼已经持续了几百年,在起初确实能够管理好天下大事,因此还是得到了一部分有识之士的拥护,比如管仲,管仲辅佐齐桓公让齐国强大起来,因此管仲提出了一个政治上的名词,就是争霸,所谓的争霸就是强大诸侯国依靠强大的国力,联合其他诸侯国来代替周天子行使权力,以维护周朝的统治。
管仲提出了“尊王攘夷”的政治口号,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尊重周天子,打击蛮夷,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东周的第一任霸主,并且会盟天下诸侯,代为行使周天子的权力,就连周天子也只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谁叫他没有实力呢?
在齐桓公之后,陆续出现了好几个霸主,比如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这一时期的东周,开始进入了乱世,诸侯国之间开始不断发生了残酷的灭国之战,但是被灭的基本上都是小国,要知道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有800个,到了春秋晚期,也就只有几十个了。
春秋时期是华夏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乱世时期,也是思想动荡最激烈的时期,各个诸侯国都在寻求变法强国,以在激烈的灭国之战中生存下去,同时还有一丝残余的周礼尚在部分诸侯国之间维护,比如宋襄公,他打仗时就是以周礼为根据的,结果在春秋晚期发生了两件大事:
一件是公元前386年,田齐代替姜齐。
另一件是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
田齐代替姜齐指的齐国大夫田氏篡夺了姜姓齐国国君之位,因为齐国是姜太公的后代建立的诸侯国,三家分晋指的是韩、赵、魏三家大夫,原本是晋国执政六家中的三家,后来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和政治斗争,其他大夫都被消灭了,只有韩、赵、魏三家活了下来,并且瓜分了晋国国君的所有权力,晋国国君成为傀儡,然后灭亡,而周天子则分封韩、赵、魏为诸侯。
这两件大事都是诸侯国的内部问题,也就是内部卿大夫通过政治斗争,取代了诸侯王的事件,这种事件在当时来说是违背基本社会道德的,违背了周礼,在整个周朝,社会等级是非常森严的,不允许阶层发生变化,贵族也是世袭的,诸侯的后代是诸侯与卿大夫,卿大夫的后代是卿大夫与士,现在卿大夫通过政治斗争成为诸侯,直接让当时所有人的思想为之一变,这绝对是震惊当时社会的一件大事,也是标志性事件。
春秋晚期,一方面诸侯国越来越少,灭国战争越来越残酷,另一方面周礼完全沦为无用之物,整个社会礼仪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无所不用其极取代了一系列的制度,国力强大成为活下来的唯一理由,整个华夏变成了弱肉强食的丛林社会。
如果说春秋还有一丝残存的周礼作为制度存在,并且还有强大诸侯国以维护周朝礼仪制度为目的的话,那战国时期完全就是丛林社会,战国没有任何礼仪制度可讲,阴谋诡计无所不用其极,活下去才是唯一的目的,这是区别春秋与战国的一个原因。
春秋二字其实来源于鲁国史官所编写的史书《春秋》而得名,《春秋》所描述的是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合计242年的历史,后世名官为了区分这段历史,借用了春秋二字的名字,人为地把周平王公元前771年迁都洛阳定为春秋开始的年份,而春秋结束的年份一直有争议的。
有说春秋止于公元前476年周元王即位当年,有说以《左传》记载结束的公元前468年为止,有说春秋止于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亡智家的,有说春秋止于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分晋的,所以春秋的结束时间并不确定,春秋本身就是一种笼统的说法,没有准确的时间起止。
而春秋之后就是战国,由于春秋截止时间不固定,那战国开始的时间也不固定,而战国结束的时间就是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之时。战国与春秋有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战国的诸侯国越来越少,到了后期只有七个强大的诸侯国,华夏越来越接近统一,而春秋时期的诸侯国还是非常多的,春秋初期还有上百个诸侯国,到了晚期也有几十个诸侯国。
把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的原因是以都城变化来分的,而把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则是以历史发展的潮流来分的,不管怎么分,都是后人为了方便自己研究历史而分的,并不代表当时的古人就这样叫,在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21年这825年中,其实只有一个周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