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被时代伤害的可怜人,为何这样说?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鲁迅的这篇《孔乙己》,算的上的先生的得意之作。他借着孔乙己来批判旧式教育,孔乙己百无一用但又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死活不肯脱下那件布满油渍和补丁的长衫。《孔乙己》这篇文章,很多人都能够倒背如流。每次读来,都有新的体验。
大多数人眼中,孔乙己好吃懒做,而且还喜欢偷盗,所以他饱受诟病。那么,何不换一种新的观点,去看看这个被时代伤害的可怜人?被诟病百年的孔乙己,是时候该翻身了
(一)、对梦有着执念的腐儒
"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孔乙己他是肩不能扛,手不能提,而且日日的做着自己是文人的美梦。
其实,他不愿意放下身价去做长工或者短工,是因为在他的眼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一时是读书人,一世便是读书人。
1.?即使困难重重,也要读书成惊鸿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是帝制时代无数读书人梦寐以求之所想。孔乙己生活的那个年代,大清已经亡了,已经不能通过科举入朝为官。孔乙己,就这样狠狠地被时代所抛弃了。其实,他的名字也很有意思。
孔,乃是曲阜孔家之门,代指的是孔子。仲,孔子,字仲尼。己,在《说文解字》中它有土丘的这层含义,而孔子名丘字仲尼,这是现在小学生都知道的常识。所以,孔乙己说的就是鲁迅要打倒的孔家店的主人,孔子。
孔乙己他身上有很多很多的缺点,他迂腐刻板但是还自恃清高,并且好吃懒做。可穷困潦倒的他,一直没有放弃过读书。即使他自己也知道,科举早就已经没了。但对于他而言,只要读书,他才能感觉自己活的想一个人。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他为了能够读书,甚至跑去偷窃别人家的。以至于,被打的鼻青脸肿。
当然,偷盗肯定是一种很不好的行为,可他既没偷金也没有偷银,只是把书拿来看看。这也算是,他追求人生理想的一个小插曲。
就像林海音的作品《我的偷书经历》一文,详尽的描写了她对书本内容的渴望。而又因为家里没钱,只能壮着胆子去偷回来看看。大家不会觉得她面目可憎,反而会认为她有些可爱。对于孔乙己而言,也应当是一样的。
所以,大家并不应该去一昧的指责孔乙己。鲁迅先生写他被打,其实就是在说,那个时代的人,冷漠不堪。
2.?博览群书,乃为人生第一要义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作为孔圣人的信徒,孔乙己显然有些太过于理想主义。他,不想着如何活下去,而是一昧的追求人生目标。可能对孔乙己来说,读书要远比下一顿饿肚子或者挨一顿揍重要的多。
"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钞书的人也没有了"。孔乙己给人抄书时,接二连三的失踪,大抵是因为他攒够了能读几天书的钱。正如那句名言"我扑在,正如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他可能正躲在某个角落里,自顾自的读着喜欢的书。孔乙己只是想饱读诗书,只是想攫取些知识,在他的认知里,这并没有什么错误。可在大众的眼里,这就是一个好吃懒做之人。
当然,孔乙己的确是过于理想主义。他虽然穷,但是想穷的有气节。即使做事,也要做和书本有关的事。这才不枉他做了一回圣人的门徒。
(二)、藏不住心底里的善良
"你并不讨厌,可是又全无用处"。《围城》里赵辛楣对方鸿渐的评价,放在孔乙己身上也恰如其分。
大家之所以让孔乙己饱受诟病,就是因为那种自以为是的看客心态。丝毫没有怜悯之心,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把别人想象成什么样的人。
1.?言传身教,用实际行动来传播教育
"孔乙己问:"茴香的茴字,怎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在这里,第一人称的"我",就是因为孔乙己的身份,而过度轻视他,所以拒绝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大家也自然而然的认为,孔乙己是在卖弄自己的才华。
可他只不过是想要把自己学到的东西,传递给别人,看不出有什么刻意炫耀的意思。店里的小伙计,和孔乙己一样,都是社会上的底层人士。
他作为一个弱者,不应该抽刀像更弱者。甚至,他还不如孔乙己。最起码,孔乙己有知识,有学问,有着自己所坚持的东西。
那个小伙计呢,不过是混着每日的死工资罢了。"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地说道:"不能写?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帐要用"。
从这里可以看出,孔乙己真的很想让小伙计知道,而且还笃定他以后能做掌柜的。所以,读书应该抽脱出来,不要也学着书中的那些看客们,将孔乙己的善良歪解成他的种种品行不端。
孔乙己在这里大抵不是要卖弄自己的学问,他只是想和人交流,只是想把学到的东西,让别人知道几分。
2.视若珍宝,却能痛快的分享
"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一人一颗。"多乎哉?不多也的几粒茴香豆,可能对于正常人而言,不算什么。可对于孔乙己来说,这是他的快乐源泉。
那些耻笑他的小孩子围住他以后,他没有因此去发怒,而是把茴香豆给了他们每人一颗。不要小看这茴香豆,孔乙己需要攒很长时间的钱,才能买下他们。
对于那些并不友好的小孩子,孔乙己都没有去指责他们,反而是以德报怨,知道他们年幼不懂事,所以乐意把茴香豆分给他们。因为,他手里的也确实不多,这才显得弥足珍贵。
"总是想醉酒,从此模糊世界的倾斜"。那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大家冷漠而又麻木。
孔乙己是如此一个带着温情之人,他看透了世间的种种不公,所以他喜欢独酌两杯。而且,他希望别人能够从取笑他的过程中,获得快乐。
鲁迅先生的作品,是很具有前瞻性的。这篇文章中的很多人,即使是现在的社会也不在少数。大家就是自顾自的忙,也喜欢从更弱者身上找到自己的优越感,存在感。孔乙己,比这些人要高级的很多,因为他能够参透人的心理。
(三)、受到社会摧残的可怜之人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清朝实在是亡的太快,以至于都没来得及叫醒孔乙己这样的读书人。
他们整日沉浸在梦中,但是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社会的变迁。因为醒的太晚,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所以,他们只能选择继续昏睡下去。
1.?弱势群体,永远只配站在底层仰望
那些嘲笑孔乙己的人,其实是跟着店里小伙计的思想,一直在走。倒不妨树立一种新的观点,站在孔乙己的角度,去看看那个世界。
掌柜,小伙计,还有那些打工者,他们又何尝不是社会底层人士,可他们不去抱团取暖,而是只知道在孔乙己身上取乐。
孔乙己知道这些人的做派,有时候去争论,有时候便默认。虽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可孔乙己并未做过什么大的恶事,又怎能去消受那份本该不属于他的歧视和冷眼相待。而像丁举人之流的这些官僚阶层,他们为富不仁,仗着手中的权势,不把穷人当人看。
那个时候的人,根本就看不到孔乙己的善良所在。他们只知道去嘲笑,去愚弄,甚至去伤害这样的人。
这大抵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人吃人的社会。大抵就是他一直追求民主,一直追求自由的真正原因。
2.?死在了时代的洪流中
"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商人开门做生意,为的就是赚钱,这本无可厚非。
可是在掌柜的眼中,只有那区区的十九文钱,他不去关心孔乙己是死活,只是害怕那些钱,入不入账。
不管怎么说,孔乙己也是为大家带来过欢乐的人,那也是一条性命。可是人们就是如此的冷漠,如此的残忍无情。文中,大家一***取笑过他三次。刚上来的时候,他还会去争辩,后来就只剩下了颓唐和不安。
因为,他实在活的太难了。早就已经没有力气,再去多费口舌。而且,那些人很是让他失望,所谓"常与智者争高下,不与愚人论是非"。孔乙己虽然把自己看的高了一点,可是他的境界的确是比店里的那些人高出了不少。
结语:
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批判了那群人,批判了那个社会。他的笔锋,如同柳叶刀一般犀利,总是能够找到国人的痛点。这大抵也就是他弃医从文,想救中国人的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