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结局
贾宝玉,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男主角,是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顽石和神瑛侍者转世真身,荣国府贾政与王夫人所生的次子,贾府通称宝二爷。因衔玉而诞,系贾府玉字辈嫡孙,故名贾宝玉。自幼深受祖母贾母疼爱,住贾母院绛芸轩,号绛洞花王;十二三岁时奉元妃旨意入住大观园怡红院,号怡红公子。他与表妹林黛玉心灵相通,互为知己,发展了一段世间少有的纯洁之爱。然在贾府家长的刻意为之下与表姐薛宝钗成婚。婚后一二年中举,旋出家,回到青埂峰。
红楼梦第二十一回有一段脂批,交代了贾宝玉最终结局,这段批语是这么说的: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能有“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
也就是说,贾宝玉最终是悬崖撒手出家为僧的结局,而且这是与宝钗成婚之后发生的事。那么问题来了,贾宝玉的悬崖撒手,究竟是真正顿悟了,还是被迫出家呢?
《终身误》的曲词里说,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
由此看来,贾宝玉的出家,似乎与钗黛二人有关,他不喜欢宝姐姐,但却娶了宝姐姐,他喜欢林妹妹,但林妹妹却泪尽夭亡离他而去。
宝玉宝钗的婚姻,在世人眼中,是金玉良姻,是才子佳人的绝配,也是四大家族的又一桩完美的政治联姻,但对宝玉来说,他的婚姻是不幸的,即便与宝钗举案齐眉,但心中却依旧意难平。
因此,宝玉最终选择悬崖撒手。如果我们这么理解,宝玉似乎就不是真正顿悟出家,而是被现实所迫,不得已出家,但这个推论也不是没有道理。
根据脂砚斋批语透露,八十回后还有“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的回目,宝钗借词含讽谏的目的何在?自然是劝宝玉读正经书,致力于仕途经济,以便将来能够立业养家,也可以此显身扬名。
但我们也知道,贾宝玉一生有三大病,第一大病就是恶劝,主要就是他讨厌别人劝他读书,湘云劝他给湘云脸色看,宝钗劝他抬脚就走,丝毫不给人留情面。这一点,前八十回里都有具体情节,不再赘述。
所以,八十回后当宝玉宝钗成婚,婚后的宝钗为家族长久之计,为宝玉将来打算,势必要不止一次劝宝玉读书,而此时的宝玉,痛失心爱的林妹妹不说,耳边还整天都是宝姐姐的劝学,让他如何不气恼呢?
面对宝钗的借词含讽谏,宝玉会做出什么举动呢?对一般人来说,可能夫妻之间也就拌拌嘴,但对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嘴甜似蜜的混世魔王来说,他看到妻子如此重视仕途经济,一个好好的女孩受到如此荼毒,他做出离家出走的举动就很正常了。
因此,宝玉的悬崖撒手,应该说是有被迫的成分的,对他来说,与宝姐姐成婚,本就不是自己心甘情愿的,如今刚结婚不久,宝钗又开始整日劝他读书,他自然更加无法忍受。与其如此,不如走了干净。
当然,宝玉的悬崖撒手,虽有被迫成分,更多应该也跟他的顿悟有关。
前八十回里,宝玉有多次顿悟,比如宝钗生日一回,他因听了宝钗念的《寄生草》戏文,就有些悟了,然后写了一个偈子,宝钗看后也忍不住说道:“这个人悟了。”
当然,此时的宝玉尚未真正彻悟,他正处于似悟非悟之间。这次是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到他请龄官唱戏一回,又提到了宝玉的一次顿悟,这一次是识分定情悟梨香院。
宝玉在大观园玩腻了,忽然想起《牡丹亭》的曲子来,又知道梨香院的小旦龄官唱得最好,就要听她唱,却没想到,龄官不仅不唱,连正眼都不瞧他一下,这让一直受尽了宠爱的贾宝玉,十分不解。
原来他这个被贾母、王夫人百般宠千般疼的凤凰蛋,贾府人人都巴不得到他身边服侍的富家子,竟然有人完全不把他当回事。
到了后来,贾宝玉才明白,原来并不是人人都围着他转的,总有像龄官这样的女孩子,心有所属,视他贾宝玉如浮云。宝玉因此得出了“从此后只是各人得各人眼泪罢了。”的结论。
悟禅机一回,宝玉悟出的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其实正类似于一僧一道携带顽石入红尘前所说的,那红尘虽有些乐事,但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所以宝玉说“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曹公在红楼梦的凡例中也有一首诗提到:浮生着甚苦奔忙,盛世华宴终散场。
情悟梨香院一回,宝玉悟出的是,人生情缘,各有分定,丝毫不能强求,一人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眼泪。所以黛玉的眼泪,只为宝玉而流,而龄官的眼泪,只为贾蔷而流。这一场情悟,对贾宝玉这个多情公子,应该产生了很大的震动。
先悟出了浮生若梦来去空空,再悟出了人生情缘各有分定,从人生的大悟到感情上的情悟,生有慧根的宝玉,正在一点点走向顿悟的道路上,等到家亡人散时,他曾经的浮生若梦和人生情缘都得到了验证,终有一日,他对尘世再无留恋,悬崖撒手就是一刹那之间的事了。
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故事(木石前盟、金玉良缘)是《红楼梦》三大主线之一,足以媲美《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贾宝玉形象带有曹雪芹自传的色彩,但其本质上属于艺术虚构,不能在两者中间划等号。贾宝玉是《红楼梦》有意识塑造的集意淫、补天、正邪两赋三大美德于一身的典型形象,在世界文学史上极具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