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外观设计很简单?其实这里面可有大学问!

正所谓“颜值即正义”,当消费者不了解一款车型时,那么外观颜值能否吸引消费者可谓相当重要,因为被车辆的外观吸引后,消费者才会有兴趣对这辆车进行更多的了解。所以,一款车在研发的时候,外观设计这一环至关重要。可以说,汽车的外观一定程度上也关系着一款车的销量成绩会如何。

可能不少人觉得,汽车的外观设计就是画一下图,只要把新车的外观画得足够好看就行。但事实上,汽车的外观设计可远不止是画图那么简单,需要涉及到的知识面也比较广。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设计一辆汽车的外观,有哪些重点和难点。

所谓的品牌形象是指企业或其某个品牌在市场上、在社会公众心中所表现出的个性特征。比如提到奔驰,消费者就联想到豪华;提到宝马就联想到运动;提到奥迪就联想到科技、官车。所以在车型的外观设计上,如何通过曲面、线条、光影的折射变幻等,去勾勒出符合品牌形象的车身,就相当考验设计师的功底。如果外观设计脱离了品牌形象,那么影响的将是这款车的销量。比如消费者就是看重奔驰的豪华感,但如果奔驰的车型提供不了高端、豪华的感觉,消费者也就失去了一个买单的理由。

如果这款车是全球车型,那么设计师在设计这款车的外观时,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最大程度符合全球市场的大众审美,因为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国家地区的消费者审美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如何去平衡这种差距,同时又做到紧贴市场需求,这其中的难度相当大。一款车在某些国家地区是畅销车型,但到了其他国家地区却无人问津,这样的例子在全球汽车市场上比比皆是。

另外,如果这款车型相当重视某个国家地区的汽车市场,那么在设计上必须得结合当地市场的时代特征、民族特点和地域特点。就拿国内汽车市场来说,国内消费者喜欢“以大为美”,所以不少海外车型在进入中国市场后进行了加长,但车身加长可能会破坏原车型的车身比例和视觉美感,所以设计师还得考虑这个问题。还有就是如今年轻运动是国内汽车市场的主流设计风格,所以要想在中国市场“吃得开”,在外观上得进行一定的改造和优化,而且设计师得精准把握改变的程度,否则可能起到反效果。

不同汽车品牌都有自己的品牌基因,而品牌基因在外观设计中必须保留。拿一些成功案例来说,如MINI、甲壳虫、911等车型,这些拥有几十年历史的经典车型,时至如今依然有着大批车迷粉丝。它们历经变革,却日久弥新。这些车型出现在大街上,即便相隔很远也一眼能辨认出这是哪个品牌的哪种车型。所以,在汽车外观的设计上如果没有传承精髓,那么直接就会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不利于品牌长久发展。

像前面说的经典车型,因为其形象太深入人心,所以设计师要在这经典的造型上做创新,其实难度是相当大的。如果改变大小,会被消费者认为是“套娃”设计,如果改变太大,迎接来的可能又是消费者的口水,被诟病失去了原来的味道。举个例子,第五代保时捷911,就因为大灯更换了水滴设计样式,没有采用经典的圆形大灯,被“骂”得相当惨。

但在外观创新上,也有不少成功案例。再举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也就是第十代思域。第九代思域和第十代思域的外观,可以说是有着千差万别,但第十代思域轿跑的外形设计,让这款车上市就成了“当红炸子鸡”,一度一车难求。从2016年上市至今,即便已经快到产品末期,十代思域依然每个月能卖出一两万台。所以汽车的外观需要传承经典,也需要创新,但能否成功创新,就要看设计师对市场、对这个时代等因素的理解。

我们在看到一些汽车的设计图纸时,会发现设计师落笔比较张扬和飘逸。但实际落地下来,还需要考虑流体力学、材料学、雕塑与色彩的搭配等众多方面。关于流体力学,其中一个分支就是我们听过不少的空气动力学。毕竟汽车最终要上路行驶,所以设计的时候要考虑风阻系数问题,这不仅影响一款车的油耗,也影响一款车的性能。一般来说,家用车降低风阻系数,主要是为了降低油耗。如果是超级跑车,降低风阻系数是为了更快的极限速度,同时还要考虑升力和下压力的制衡关系。当然,超级跑车需要的是下压力,这样才能“贴地飞行”,否则速度太快就会被掀翻。所以,针对不同调性的车型,在外形设计上着重考虑的也不同。

另外,汽车车身是由许多大型覆盖件构成,所以在设计外观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这些覆盖件的制造工艺,例如如何合理分块、减少冲压工序、简化冲模结构等等,简单来说就是减少生产工程量的同时,又要保证实物的品质和设计的视觉效果。除此之外,汽车身上还应用了玻璃、有色金属、塑料、橡胶等材料,设计师也得深入了解不同材料的性能和工艺方式,并正确使用,已达到理想的装饰效果。

汽车的外观设计只是汽车设计的一部分,但这已经需要诸多复杂的工程,涉及的知识面也相当广。所以,设计一辆汽车的外观,可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这需要考验的是一个设计团队的协作能力和设计功底。对此,市面上那些成功的汽车外观设计,都是一个设计团队的呕心沥血之作。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