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陵历史之迷
1.关于康熙大帝的景陵——想知道:其陵墓被盗的详细历史记载
多灾多难的景陵
康熙大帝的景陵自公元1676年营建,到现在已有近300多年了。期间,她历尽沧桑,屡遭磨难,较其它陵寝尤为严重,下面试举几例:
道光十二年(1832年)正月初九日、正月十四日,东朝房和西朝房先后起火,幸亏扑救及时,为造成重大损失。因纵火犯查拿不着,两位东陵守护大臣及看护景陵的值班八旗官兵都受到了严厉的处分。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隆恩殿在一场大火中化为一片废墟,同时殃及东西配殿,直到宣统元年(1909年)才重建起来,起火原因至今不详,已成历史之谜。
清王朝覆亡不久,不知何因,二柱门西柱向西扑倒,摔成数段,原因不详。于1979年才修复起来。
20世纪30年代,牌楼门六根石柱中的西数第三根突然向南倒下,摔成三截,查找无因。1978年修复如初。
20世纪40年代,宫门前马槽沟上的三路三孔拱桥上的玉石栏杆,被一伙无知激进的人腿倒,全部砸碎。1996年在维修景陵时,将重新雕刻的石栏杆全部安装好,恢复了原貌。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以后,第二次盗陵狂潮中,景陵被盗,劈棺抛尸,掠走了一帝四后一妃的全部随葬珍宝。著名的九龙玉杯也在劫难逃,后来虽然被追回,有得而复失,至今不明去向。在这次盗案中,景陵的损失最为惨重。至今地宫内,棺木散乱,尸骨狼藉,未能得到保护和清理。
1952年7月14日(农历闰五月二十三日)大雨如注,电闪雷鸣,景陵的圣德神功碑亭突燃触电起火,熊熊的火焰腾空而起,倾盆大雨尚未落地早已化成一团雾气而散。诺大的一座碑亭竟化为灰烬。高达7米多的东边满文碑断裂倒地,西边的汉字碑也残损严重,岌岌可危。至今此碑亭尚未复建,仅将石碑粘接竖起。景陵圣德神功碑亭是清王朝建的第一座立双碑的碑亭。碑文长达4300多字,文物价值极高,竟失于天火,损失之重,可想而知。
还有其他灾难,如东西值班房全部被毁,神厨库、南北神库无一幸存,朝房、大殿、明楼的门窗、槛框全被盗走,1978年神厨库发生火警等,不再一一列举细说。
上述灾难中,前五项都是其它陵寝从来未发生过的。大碑楼火灾也只有孝陵发生过。
景陵是清东陵继孝陵之后营建的第二座陵寝,在相度陵址时,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应该说,景陵的风水是仅次于孝陵,优于其它陵寝的。那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松树围护,可称得上风水宝地,上吉佳壤,为什么还是灾星屡降,劫难常临?康熙帝在位期间,平定三藩,抗击外侵,兴农救灾,开创盛世,为什么单单他的陵寝屡遭灾殃?实在匪夷所思。
2.康熙死亡之谜从雍正即位后,民间就一直有人说康熙皇帝不是寿终正寝的,他是被雍正皇帝害死的。真的是这样的吗?让我们回头来看看历史。
从康熙晚年言行来看,他的建嗣计划中培养的对象是胤禵而不是胤禛。
康熙早年曾三征噶尔丹,以平定西北疆土。但几十年来,其部族的分裂野心不死。五十四年春,清朝作出西征准噶尔的重大决策,开始向西北地区增派援军。如果能在老皇帝非常重视的西北战场建功立业,无疑会使自己在立储的问题上增加很重的砝码。
康熙五十七年秋天,康熙皇帝正式任命胤禵为抚远大将军,表现得对胤禵十分赞赏。
作为清朝统治者的满洲贵族历来崇尚武功。开国的皇帝都是从战场上杀出来的。基于这一思想,康熙皇帝实际上是在给胤禵创造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为他顺利登上宝座铺平道路。
康熙晚年很注意打击皇子结党营私的行为,活动猖獗的皇八子胤禩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遭到打压的。但康熙忽视了另一个觊觎皇位的人——皇四子胤禛。他表面上不动声色,实际上他已经网罗了年羹尧等地方大员,同时皇帝身边的近臣隆科多也是他的死党。而这一切,康熙并不知道。康熙生命的最后几天就是在隆科多的“保护”下度过的,我们可以想象这几天的情况。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二日晚,在严密控制畅春园并得到玄烨某些内侍协助下,隆科多在进给康熙的药品或食物中投放了毒药。药性发作后,康熙虽未立即死亡,但已处于严重昏迷状态。隆科多于是一方面严密封锁这一消息,另一方面又矫诏将皇子们急召到畅春园,然后才告知玄烨“病危”,随之他们也就参加对玄烨的照料和抢救,实际上是处于被变相软禁的状态。所以玄烨“病危”一事,皇亲国戚及满汉文武大臣当天并不知情。这样做是为麻痹胤禩、胤禵集团其他成员以及被废太子胤礽的亲信,防止他们因此而有所警觉,进行反击准备。
关于传位遗诏问题,是在玄烨死后才由隆科多向在场皇子们下达。这使大家完全出乎意料之外,对胤禩、胤禵更不啻晴天霹雳,从而使皇子们愤恨异常却又无可奈何。既然隆科多是胤禛的人,那么他口中的所谓的“遗旨”也就是最有利于胤禛的了。其时,不但是诸位皇子、大臣对康熙的“遗诏”有怀疑,连西洋人对玄烨之死也抱着怀疑态度,意大利人马国贤对康熙去世的记载就是:“驾崩之夕,号呼之声,不安之状,既无鸩毒之事,亦必突然大变。”除此之外,胤禛即位后的一些举动也让人怀疑他的帝位得之有愧。在位期间,雍正没有居住康熙生前所居畅春园,另拨巨款营建了圆明园;没有去过一次康熙年年必往的避暑山庄,连自己的陵墓也离开了京东马兰峪,在数百里以外的京西易县另建西陵。
雍正阴谋夺位,虽不光彩,但作为皇帝,他是当之无愧的。在他十三年的统治中,澄清吏治,削除朋党,惩治贪风,使康熙朝后期一度废弛的朝政得以整顿,从而建立起一个独具革新特色、雷厉风行的帝王 *** 。由于雍正的励精图治,中国在他的继承人乾隆统治下,出现了一直持续到18世纪的繁荣景象。
他在政治上的才能,其实不能不说是康熙教导有方的结果
望采纳
3.康熙墓的秘密陵墓简介 康熙墓坐落在河北省唐山市的遵化市境,西距北京市区125公里,据说是顺治到此打猎时选定的,康熙2年(1663年)开始修建。
陵区南北长125公里、宽20公里,四面环山,正南烟炖、天台两山对峙,形成宽仅50公尺的谷口,俗称龙门口。清代在此陆续建成217座宫殿牌楼,组成大小15座陵园,诸陵园以顺治的孝陵为中心,排列于昌瑞山南麓,均由宫墙、隆恩殿、配殿、方城明楼及宝顶等建筑构成。
其中方城明楼为各陵园最高的建筑物,内立石碑,碑上以汉、满、蒙三种文字刻写墓主的谥号;明楼之后为"宝顶"(大坟头),其下方是停放灵柩的"地宫"。由陵区最南端的石牌坊向北到孝陵宝顶,由一条约12公尺宽、6公里长的神道连成一气,沿途大红门、大碑楼(圣德神功碑楼)、石像生、龙凤门、七孔桥、小碑楼(神道碑楼)、隆恩门、隆恩殿、方城明楼等建筑井然有序,主次分明。
[1] 建筑格局 康熙墓的建筑恢宏、壮观、精美。有580多单体建筑组成的庞大古建筑群中,有中国现存面阔最宽的石牌坊,五间六柱十一楼的仿木结构巧夺天工,中国保存最完整的长6000多米的孝陵主神路,随山势起伏极富艺术感染力,乾隆裕陵地宫精美的佛教石雕令人叹为观止,班禅大师赞誉为"不可多得的石雕艺术宝库",慈禧陵三座贴金大殿,其豪华装修举世罕见,"凤上龙下"石雕匠心独运…… 整座东陵在木构和石构两方面都有精湛的技巧,可谓集清代宫殿建筑之大成,其中孝陵的石像生最多,***达18对,造型多朴 实浑厚;乾隆的裕陵规模最大、最为堂皇,而慈禧的普陀峪定东陵则是首屈一指的精巧建筑。
目前,清东陵15座陵园中,只开放了裕陵和东、西太后陵及香妃墓等四处供游客参观。 文化价值 康熙墓以她无可辩驳的魅力,以她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于2000年11月30日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01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级AAAA级旅游。
4.康熙死亡之谜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月二十一日,69岁的康熙兴致勃勃去南 苑打猎。
十一月七日感觉身体不适,十三日晚便死去。 有人说,康熙是中毒而死。
雍正朝吕留良一案中,曾静的供词为: “圣祖皇帝畅春园病重,皇上进一碗人参汤,圣祖就驾崩了。”这是 说康熙是被毒死的,凶手就是雍正。
著名清史专家孟森认为,康熙当 年的病情并不重,突然死亡,不能不使人生疑。曾身临其境的意大利 人马国贤记载:“驾崩之夕,号呼之声,不安之状,即无鸩毒之事, 亦必突然大变,可断言也。”
也有人相信官方记载。《清圣祖实录》记:十三日康熙病情加剧, 命速召诸子至御榻前,传位于雍正。
还说康熙晚年曾命雍正代行郊祀 大典,可见康熙选定的继承人就是雍正。康熙是精明之人,早知诸皇 子争夺皇位,身边时有提防,毒死之说是经不住推敲的。
5.清朝都有哪些历史谜团以下是5个比较有名的谜团:清朝历史未解之谜之一:清东陵选址之迷清东陵是清朝入关之后第一个帝王陵墓群,关于它的选址有很多说法,有的说它紧邻皇家猎场,方便皇帝来往。
还有的说,因为这里风水好、有灵气,吸引了真龙天子,更有意思的一种说法是说清东陵是明朝皇帝让出来的。这就是清朝历史未解之谜之一。
据《清史稿》中记载清东陵是清朝顺治皇帝偶然选中的地方,可是历史真相却是清东陵所在的昌瑞山不仅顺治皇帝来过,明成祖朱棣也来过,不过朱棣看过以后竟然拂袖而去另选他地。这就有了明朝一让陵寝之说,一让之后还有二让呢,到了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选定陵寝的时候,又看重了昌瑞山这块风水宝地,但没过多久,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占领了北京,崇祯吊死在了煤山上,这又是一让。
不过在清朝的史料中,却从不提及这段历史,而是讲述了一个清朝皇帝选址清东陵一个颇为传奇的故事。传说在顺治皇帝死后,康熙修建地宫的时候,风水术士选中的吉穴正是当年扳指滚落之处。
顺治皇帝死后,康熙皇帝便根据父亲的遗愿在昌瑞山建了顺治皇帝的陵寝——孝陵,此后康熙、乾隆、咸丰、同治皇帝都在此修建陵寝,清东陵也就成了清朝规模最大体系最为完备的帝王陵墓群。清朝历史未解之谜之二:三个皇帝无子嗣大清王朝统治了中国近300年的时光,然而到了最后三位皇帝时却出现了一个让大家都很奇怪的事情!有三位皇帝,同治皇帝、光绪皇帝、宣统皇帝居然都“绝后”!没有留下任何子嗣。
这就是清朝历史未解之谜之一。大清朝爱新觉罗皇族在大清末路的最后几十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皇帝们都妻妾成群为何连个孩子也生不出来呢?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让爱新觉罗皇族绝后呢?因为皇帝无子是当时清廷的忌讳,相关的史书医术都没有这方面的记载。
不过后人推断可能是爱新觉罗皇族的婚配制度产生的影响。推断总归推断,但真正原因我们不得而知。
清朝历史未解之谜之三:乾隆棺椁“鬼顶门”裕陵是乾隆皇帝的陵寝。这样一位帝王的陵寝可不一般,光耗银200多万两,工精料美,富丽堂皇,极尽雄伟与豪华。
“文治武功”都堪称典范的乾隆生前极为重视自己的陵寝建设,其规制甚至超过了父亲雍正。然而就是这样一代大帝,死后却屡遭盗墓贼袭扰,落个尸首分家。
乾隆曾经不得不“亲自”用棺椁顶门防盗贼,这就是裕陵地宫两次棺椁顶门之谜。1928年,“东陵大盗”孙殿英率部盗掘裕陵地宫。
气急败坏的士兵们用炸药将石门炸开后,强行进入了金券前三道石门被很快撞开了,第四道门却怎么都撞不开。气急败坏的士兵们用炸药将石门炸开后,强行进入了金券。
这才发现,地宫内有积水,一具巨大的棺椁顶住了石门,这才给打开第四道石门增加了难度。孙殿英兵匪开棺扬尸、洗劫了裕陵地宫。
后来清室遗老收拾残局,重新封闭地宫石门。1975年,文物保管部门准备对裕陵地宫进行清理。
由于第四道石门已经被孙殿英的兵匪所毁,地宫就剩下了三道石门。这时,大家已经知道了打开石门的窍门,前面的两道石门都很轻松地打开了。
到了最后一道石门,又遇到了难题,怎么都推不开。当时工作人员纳闷,用千斤顶,把最后一道石门顶起来,发现又是棺材顶住了。
乾隆的棺材明明被放回了原位,怎么又从床上跑了下来?大家都啧啧称奇。这就是裕陵地宫棺椁两次顶门之谜,也就是所谓的“鬼顶门”。
不过,乾隆地宫里有六具棺材,为何只是乾隆的棺材顶住了最后一道石门,这个谜团还有待进一步探考。清朝历史未解之谜之四:大清国号起源之谜大清朝为什么会叫清朝呢?清朝的国号是怎么来的?在1636年皇太极易“金”为“大清”,不过当时并未说明国号之由来,致使“大清”国号成为一桩历史悬案。
这就是清朝历史未解之谜之一。这“大清”国号究竟隐藏着什么玄机?对此,后世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归纳总结为六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源自青色。有人引用乾隆皇帝“天造皇清,发祥大东”之诗句,提出以五色配五方,则东方为青色。
但将“大清”与青色相联系,似乎有些牵强。第二种说法:发音近似。
如有人认为“金”与“清”音接近,将原金国号改为清,是选取发音近似的合适字代用。第三种说法:源自古代传说。
如有人提出皇太极改金为清,源于历史上少昊金天氏传说。少昊金天氏称父为清,且又称土为清,胙土于清。
皇太极将金国比作少昊金天氏,金天氏胙土于清,故采用“清”国号。第四种说法:周室受命。
如在古书《尚书》、《诗经》、《周颂》书中均能找到“清”字,据此,“清”乃周室受命之象征,皇太极改国号或许是将自己的事业比附周武王之大业。第五种说法:以水克火。
有人认为朱家大明的“朱明”二字都具火意,以水克火,符合五行相克说。再则,因“火克金”,起先的金国号不吉利。
皇太极以清为国号,明确显示其取代大明的意图。第六种说法:笼络人心。
有人认为皇太极在改“后金”为“清”的前一年,已废除“女真”族号,改为“满州”。而“满州”在满语中音近“曼殊”,本是佛名,意为“清之帝王”,是佛的化身。
因此他用“清”代“金”,对笼络各族人心和进一步取代明王朝,作用都。
6.清朝皇陵有哪些未解之谜作为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在长达二百九十六年的历史中修建了众多的皇家陵墓。
“清东陵”是其中规模最大的,现在已是世界文化遗产。关于清皇陵有众多的传说,也有许多至今难解的谜,三次疯狂盗墓,不腐朽女尸之谜等等。
有关清皇陵有着许许多多的传说。以下是有关埋葬乾隆皇帝的裕陵在发掘过程中一些至今难解的谜。
三次疯狂盗劫 第一次盗劫 1928年,也就是清朝覆亡后的第十七个年头,挂着国民革命军旗号的十二军军长孙殿英制造了第一次东陵大盗案。案情大致是这样的:时任奉军二十八军某连连长的马福田是河北遵化人,早已对东陵的地下宝藏垂涎三尺。
当时他正好带兵驻扎马兰峪,便与当地惯匪王绍义秘密勾结。准备伺机而动。
没想到他们的野心被驻扎在马兰峪四十里之遥的孙殿英所侦知。其实孙殿英对东陵也早有觊觎之心,肥肉岂能落人他人之口?孙殿英立即命师长谭温江率兵攻击马福田,两军在马兰峪展开一场激战,马福田终因兵微将寡而狼狈逃走。
于是,谭温江率“得胜之师”进驻马兰峪。他们以军事演习为名,实行 *** , *** 。
断绝交通,在七天七夜的时间里,盗掘了随葬品最丰富的乾隆帝的裕陵和慈禧太后的菩陀峪定东陵,将地上、地下珍宝掠夺一空。盗案发生四十天后,正在天津的清逊帝溥仪派宗室遗臣匆匆赶到东陵,对被盗的陵寝进行了善后处理,将被抛出的尸体进行了二次安葬。
这次盗案震惊了中国,也震惊了世界。尽管溥仪强烈要求缉拿并严惩盗犯,但由于孙殿英重贿民国 *** 要员,此案最后不了了之。
第二次盗劫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在当年的后半年和次年年初,东陵地区的民主政权尚未正式建立。
政治上出现了临时真空,一些不法分子和土匪便乘机制造了又一起震惊中外的东陵大盗案。 这次被盗的陵寝有康熙帝的景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和慈安陵,陵寝被盗之多,损失之惨重,超过了第一次。
这次盗案发生前后,其他陵寝也相继被盗,陵区外围的大量陪葬墓也几乎无一幸免。 第三次盗劫 第二次盗案发生后.尽管 *** 进行了严厉镇压,但仍然有一些人贼心不死,欲壑难填。
1949年,东陵地区的某些不法村民丧心病狂,又对那些被盗陵寝进行了一次全面“扫仓”。所谓“扫仓”,就是对地宫进行二次搜查,不使珍宝遗漏。
经过这次扫仓,那些幸存的文物,特别是地宫金井中的珍宝,全部被盗掠一空。 这三次被盗,是中华文明史上的浩劫。
它给子孙后代造成的物质损失和精神遗恨,将无法弥补! 开启裕陵地宫 1956年,国家对定陵进行发掘,实际是为发掘明永乐皇帝的长陵而先期进行的一次试点性发掘。然而,此事在当时却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随后,国内便兴起了一股挖掘帝王陵墓的狂潮。为此,在明定陵地宫发掘后不久,在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鼐(二人当年均对发掘定陵持反对态度)的联合提议下,国务院下发了“停止对一切帝王陵墓发掘”的文件。
可是,十几年后又有开启乾隆帝的裕陵之举。 1975年6月的一个星期天,文化部文物局局长王冶秋偕夫人到清东陵进行参观旅游。
名为旅游,实际上是一次工作暗访,所以事先既未通知河北省、唐山市,也没有告诉遵化县和东陵保管所。 清东陵陵寝虽然有15座之多.但当时开放的却只有慈禧陵一座,游人也很少。
当时东陵保管所的办公室和接待室就设在慈禧陵的神厨库内。王冶秋夫妇刚刚进入参观区,就被经常进京出入国家文物局大门的谢久增认出。
他急忙将王局长夫妇请进接待室,休息了一会儿,由乔青山所长和谢久增陪同,参观了慈禧陵。参观结束后,乔青山向王局长汇报了工作,并重点介绍了开启裕陵地宫的想法。
王局长听得很认真,但未作任何明确表态。王冶秋先生是当时掌管全国文物工作的最高长官,也是国内外知名的文物专家,他问开启裕陵地宫需要多少钱?有关人员回答说两万元就够了。
王局长点了点头,当天就回北京了。谁也没有想到,就在王冶秋走后的第七天,国家文物局就拨来了两万元钱。
不久,河北省文物处派人来监督指导裕陵地宫的开启工作。 女尸之谜 东陵盗案发生后的1928年8月,溥仪派载泽、耆龄等人进行善后处理。
他们在清理裕陵地宫时,发现了一具完整的女尸。参与清理重殓的清室遗臣在东陵期间所写的日记中,都曾提到此事。
据这些宗室遗臣判断,此具女尸就是嘉庆皇帝的生母孝仪皇后,卒年49岁。裕陵地宫中的6位墓主人,有比她先死先入葬的,也有比她晚死晚入葬的;有比她年龄小的,也有比她岁数大的。
为什么其他5人都成了一堆乱骨,唯独她却尸体完整,没有腐烂,面目如生?至今无法解释。 出水之谜 裕陵建成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建成当年地宫里就出现了渗水。
乾隆皇帝曾命大臣三和等加紧维修整治,费了很大劲儿才解决问题。当年,葬入了孝贤皇后、慧贤皇贵妃、哲悯皂贵妃;乾隆二十二年和四十年,又分别葬入淑嘉皇贵妃和令懿皇贵妃(后追赠为孝仪皇后)。
嘉庆四年(1799年)9月,乾隆皇帝正式入葬。在这前后47年的时间里,地宫里始终没有再出现渗水情况。
说明乾隆17年那次对地官的整治是十分成功的。可是,在1928年重殓裕陵。
7.康熙尸体被毁了吗1、康熙皇帝的尸骨是被盗墓贼给毁了。
2、1945年日本投降后,当时的中国仍是动荡不安,清东陵附近的一些土匪掀起了继1928年7月孙殿英之后的第二次盗掘清东陵文物的狂潮。同年9月当地一个姓张的人纠集约300余人对景陵展开了大规模的盗掘,将尘封了200余年的景陵地宫打开把随葬珍宝全部盗走,康熙皇帝及四后一皇贵妃的骸骨散落在地宫之中,一片狼藉惨不忍睹。
3、景陵地宫的盗口一直“对外开放”了7年,直到1952年清东陵成立了文物保管所,当时的工作人员,把景陵的盗洞口密封起来,但是对地宫里面没有做任何清理。
4、1995年到1996年,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对景陵的地面建筑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修缮,使景陵的地面建筑基本上已经恢复历史原貌。
5、在清东陵景陵东侧的东沟村,多名村民称,2015年10月31日凌晨4时许,景陵妃园寝被多人组成的盗墓团队盗挖,陵墓内的陪葬衣物及首饰等被盗,“院内被挖了个很大的洞,现在还没填上,外人不能进入。”
6、2016年1月1日出版的《康熙帝陵历史之谜》一书中,图文披露了此次景陵被盗案。该书由唐山人徐鑫撰写,此前曾连续出版有关香妃墓、乾隆陵、慈禧陵等多本著作。昨晚,徐鑫向重案组37号(微信ID:zhonganzu37)探员证实,其对书中内容真实性负责。
7、书中称,2015年10月31日,景陵妃园寝中温僖贵妃地宫再次被盗。当天凌晨4点多,当盗匪正在作案时,被看守人员发现并报警,盗匪见事情败露,丢下作案工具逃之夭夭。随后赶来支援的保卫人员在现场发现,盗匪及作案工具相当专业。
扩展资料
景陵是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帝)的陵寝,位于遵化州西北七十里昌瑞山孝东陵之东稍南二里许。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初十日开始动工,康熙二十年(1681年)二月营建告成。康熙皇帝首创了先葬皇后,地宫门不关闭,以待皇帝的先例。
景陵北依昌瑞山,建筑布局由南往北依次为:圣德神功碑亭、五孔拱桥、望柱、石像生、下马碑、神厨库、牌楼门、神道碑亭、二柱门、台石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宝顶下是地宫。这些大大小小的建筑以一条宽9.70米的神路贯穿成一个完整的序列,该神路南与孝陵神路衔接,北端直达宝城,弯环如龙,盘曲有情。
景陵发生过两次重大火灾,分别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和1952年。光绪年间的那场大火烧毁了隆恩殿,直至宣统年间才完成重建,着火原因至今未知,怀疑是由于守陵大臣玩忽职守,误使火种进入以木制为主的宫殿而引起的。而1952年的那次则是由于接触雷电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