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海涛的梦想
梦想,是指引人生前进方向的灯塔;道义,是一个新闻从业者的良知和担当。
太康位于豫东平原,是传统农业大县。历史上的太康名人辈出,东晋太傅谢安、文学家谢灵运更是光耀历史的人物。
八十年代初,河南太康县一家普通谢姓农户里,又迎来了一个呱呱坠地的男婴,这就是谢家的长子谢海涛。小海涛自幼不但聪明好学而且个性豪爽仗义,是远近闻名的孩子王,就算比他大几岁的孩子都对他十分折服,小海涛也一直以侠客自居,周围不管那个孩子受了欺负,他都要伸手相助。
转眼上了中学,少年谢海涛渐渐有了自己的理想,他也慢慢懂得做一个狭义上的侠客是多么的不现实,他觉得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自己就应该有更高的信念和追求,于是,他决心将来要做一个拥有“无冕之王”称号的记者,为祖国、为社会、为人民做更多有益的事情。
正如乔·贝利的名言: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双翅膀。
有了远大理想和抱负的谢海涛从此更加刻苦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九十年代末,他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三年苦读,让他变得更加睿智和坚强。新旧世纪之交,初出茅庐的谢海涛如愿以偿地进入《周口日报》,成为一名年轻的新闻记者。
在《周口日报》的那段日子里,作为记者的谢海涛整日天南地北的跑,采访、写稿、发稿忙的不亦乐乎,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尽管单位离家很近,父母一年到头也见不到他几回,有时连过年过节他也在外地出差,慈爱的父母思念在外奔波的儿子,却只能通过电话对儿子嘘寒问暖。而孝顺的谢海涛又何尝不想念慈祥和蔼又体弱多病的父母呢?但是为了工作也为了帮助更多的老百姓和弱势群体,他只能在放下电话后独自伤怀。
谢海涛从事的都是一些深度报道,嫉恶如仇的性格让他对那些违法乱纪、仗势欺人的企业和个人毫不手软,他手中的笔就像一柄利剑,往往刺的那些违法分子体无完肤,让很多违法分子又恨又怕。很多被他揭露曝光的人更是对他恨之入骨,恨不得除之而后快,甚至有人扬言用一百万买下谢海涛的人头。谢海涛经常收到匿名的恐吓信,甚至还收到过一颗染了血色的子弹。但是谢海涛对此不屑一顾,依然战斗在新闻战线的最前沿。
一天傍晚下班后,谢海涛像往常一样走出单位沿着马路散步,这时他突然发现路旁停着的一辆无牌照的黑色轿车发疯般的向自己撞来,出于本能,身手敏捷的谢海涛纵身跳到路边半米多高的花坛里,黑轿车发出刺耳的马达声绝尘而去。而谢海涛因为仓促应付,也不小心扭伤了脚踝,就在他一瘸一拐的走回宿舍时,他的手机响了,一个公鸭嗓子的男人恶狠狠的威胁谢海涛:“以后再多管闲事,就没有这么便宜!”,说完便挂了电话。
尽管来自不同方面的威胁让谢海涛防不胜防,然而,他心中做一个人民的记者、一个好记者的坚定信念始终没有动摇。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谢海涛激情满怀地驰聘于新闻战场之时,噩运悄然降临到生活艰难的谢家。谢海涛尚处于盛年的父亲在一次体检中查处身患绝症,而且已经到了晚期,病魔无情的折磨着老父亲,但是要强的父亲为了不影响儿子的工作,居然的要求全家人隐瞒病情。
直到后来,谢海涛意外的知道了老父亲的状况,他从几千里之外风尘仆仆的赶了回来,望着身体羸弱的父亲,谢海涛心如刀绞,泪水夺眶而出,心中充满了对父亲的愧疚。作为长子,谢海涛知道自己身上的担子有多重,他陪着父亲四处寻医问药,满指望可以挽回父亲的生命,可因为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父亲最终还是撒手人寰,把一家五口人的生活重担压在了谢海涛的肩上。谢海涛跪在父亲的遗像前望着尚未成年的两个弟弟,暗下决心:自己一定要努力工作,改变家庭的境况,要让母亲、姐弟们以及千千万万的社会弱势群体过上好日子。
父亲走后,谢家生活愈发艰难,可是谢海涛矢志不渝,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也为了挑起家庭的重担,他毅然来到举目无亲的北京,开始了一生中最艰苦的日子。
初到北京,为了找工作,谢海涛几乎每天都要跑上几十公里的路去应聘,每到一家单位都要满怀小心接受大小领导们的一系列面试和考核。晚上回来,脚底磨得全是血泡,疼痛让他时常彻夜无眠。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他还是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身上仅有的那点钱也花的所剩无几,奔波劳累和营养不良使他变得面黄肌瘦。
为了不让家人知道他在北京过得如此艰辛,他每次和家人通电话都是报喜不报忧,笑着说“在外面很好”,更多关心的倒是母亲和弟弟们。谢海涛就是这样一个拥有可以“背起山”的脊梁,和一个“容下海”的胸怀的男人。
转眼身上的钱已经花光了,可是还没找到一个合适的职位,迫于生活的重压,酷爱新闻且做过记者的谢海涛不得不应聘于一家饭店做了一名服务生。后来他又做过环卫工人、建筑小工和飞机票业务员等多种工作。微薄的薪水使谢海涛恨不能将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为节省开支,多攒一些钱寄回去补贴家用,北漂的日子里,他甚至没有吃过一顿早餐。尽管如此节俭,生活依然捉襟见肘。有一次,谢海涛的房租钱拖欠了好几个月,房东几次催讨,甚至声色俱厉。秉性高傲的他实在没有勇气去面对房东,只得成天偷偷摸摸地出入租房。后来实在没办法,还是郑州的朋友杨再斌汇钱给他,才勉强对付过去。那时,谢海涛几乎每天都吃着白水面条,但他依然咬牙坚持,固守着一个新闻人特有的信念。
艰难的打工生涯本来就让谢海涛十分窘迫,没想到磨难也接踵而来。就在谢海涛为生活、工作焦头烂额之时,远在家乡上高中的二弟又出事了。二弟本来在学校品学兼优,是学校的学习尖子,可是在高考时二弟因为家境的贫穷而致心理压力过大,居然意外的名落孙山。失落的打击让二弟产生了严重的精神障碍,尽管谢海涛多次带他四处求诊,但是病情依旧是时好时坏,每当二弟清醒时,就会因为拖累了家人而内疚。那天,二弟给母亲留下一封信,大致内容是要帮哥哥挣钱养家,不挣到钱就不回家的话,从此离家出走,至今杳无音讯。近十年了,谢海涛每每想起都泪流满面,他自责自己这个大哥没做好,没照顾好弟弟,这也成为他今生最大的心结。
失去兄弟的打击还未使他平复内心的伤痛,谢海涛深爱的女友又提出了分手,决绝地离开了谢海涛。事业再难,谢海涛不惧怕,扛得住。可是兄弟失踪和女友的绝情,确实对年轻的他打击不小,谢海涛有点接受不了现实,仿佛心灵的支柱轰然倒塌一般。他病倒了,孤独的躺在小小的出租房里几天没吃东西,他不知道以后的路该怎样走,不知道自己的信念还能不能再坚持下去。就在这时,王克勤(被誉为“中国第一揭黑记者”)给他发了条短信:“好兄弟,咬紧牙关坚持前行!” 作为怀揣新闻梦想的年轻人,王克勤是谢海涛的前辈,更是兄长,他的鼓励至今让谢海涛心怀感激,也正是这份鼓励让谢海涛的事业之舟重新扬帆起航。
在北京打工的大半年时间里,谢海涛饱尝了北漂生涯中的酸甜苦辣。也许是他对事业的执着和虔诚感动了上苍,幸运女神终于向他露出了微笑,他有幸获得进入中央党校学习的珍贵机会,从而成为《市县领导》月刊的一名编辑,重新开始了他的新闻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