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抛下孩子私奔,丈夫选择深埋事业,获世人赞誉,妻子悔不当初,是谁呢?

无论何时,爱情都是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议题。从古至今的人们都在对其进行探讨,爱情作为人们广为传唱的一种元素,不论是甜蜜的相守,还是凄美的分离,往往都令人们唏嘘不已。

其中,不知道是否是因为艺术家的浪漫情怀所致,在艺术界往往更容易出现夫妻二者都研究艺术的结合。但同样的,在艺术界,也更容易出现原本相爱的两个人最终老死不相往来的场面。

前者不少,往往令人欣羡,后者不少,多是令人感慨唏嘘。常书鸿、陈芝秀这两位艺术家,便是后者。

自由恋爱下的天作之合

常书鸿,别名延芳鸿,1904年出生在浙江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他自幼便喜欢艺术,然而他的父亲却是一名实业救国的忠实拥护者,所以坚持地将常书鸿送到了工业学校读书,常书鸿拗不过自己的父亲,最终无奈的选择了唯一与绘画有关的染织专业。

在这期间也曾参与过丰子恺等人组织的西湖画会,积累了不少的绘画知识。

那个时期正是新型婚姻关系初发展的时期,常书鸿与陈芝秀便是新型婚姻关系的践行者,他们因为艺术相知相识,自由恋爱,最终结为夫妻。

就连去往法国继续学习都是两人在杭州结婚之后才一起去的。出国前两人在杭州任职美术教师,二人都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到了法国后,陈芝秀学习雕塑,而常书鸿则是先学习的工艺,后学习的绘画。

陈芝秀的雕塑作品曾参加过凉的春季沙龙和巴黎的春季沙龙。两人都是“中国留法艺术学会”发起人和骨干分子。而学会的组织地点经常就设在常书鸿的家里,而陈芝秀通常以她的聪明美丽,完美的扮演着沙龙女主人的形象。

陈芝秀十分擅长打扮自己,而常书鸿也才华横溢,被当时的留法同学所一致称道,两人可谓是真正佳偶天成,天作之合。

争执的开端

尽管两人在法国的生活可以说的上是“称心如意”,并且两人也不曾为金钱所担忧,还有了他们的女儿沙娜。然而常书鸿却总觉得自己缺少了什么,虽然最终他找到了自己的目标,但是夫妻两人的关系也从此开始了某些细微的变化。

大概是1935年的某个秋天,常先生在巴塞罗那河畔的某个旧书摊,发现了一本画册。就此改变了他的生活,这是一本记录中国敦煌莫高窟的画册,其中有许多敦煌石窟的照片。

他对此感到惊奇,他第一次知道在自己的国家竟然有这样的一座艺术宝库。由此他对于敦煌莫高窟充满了幻想和向往。

其后不久,常书鸿学成先自己的妻儿一步回到了国内,陈芝秀和女儿沙娜便先留在了法国。回到了国内的常书鸿受到了重用,便让女儿和妻子也一同回国,恰逢当时卢沟桥事变,陈芝秀两人几经挫折最终与常书鸿会和,留在了重庆。

就在陈芝秀以为会就此安定下来的时候,常书鸿接到了敦煌莫高窟壁画修复的相关工作。这是常书鸿梦寐以求的事情,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但是,方才经历过战乱的妻子陈芝秀并不同意,她见过了法国的繁荣,安定和文化氛围,突然回到动荡不安的祖国已经令她心存怒火了,更何况要脱下自己漂亮的衣服,停止打扮和丈夫一起到条件艰苦的西北去。

为此两人开始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争吵,互不让步。

深埋事业,夫妻成仇

最终陈芝秀妥协了,她同意和常书鸿一起去往西北,为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修复做出努力。但是,这一次的争吵也不可避免的成为了卡在她心中的一根刺。

对常书鸿来说,自己能与敦煌的壁画雕塑朝夕相对,便是最大的幸福,并且生活环境的恶劣远不能抵消他对艺术的激情。但是对于追求西方现代文化氛围的陈芝秀来说,戈壁石室的生活是她难以忍受的。

来到西北以后,最初的陈芝秀还是习惯性的穿旗袍,打扮自己,但是却与当地的农民格格不入,往往会被村民在远处围观和指指点点,这是陈芝秀所难以忍受的。但是自己的丈夫却全身心的扑在那些令她觉得枯燥无聊的石壁绘画上,对于她的窘迫完全没有意识到。

最终当她确定常书鸿决意永远留在敦煌,而“第三人”赵某又在这其中进行挑拨的时候,这对夫妻的婚姻关系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陈芝秀决定不再忍受,最终抛下了两个孩子和常书鸿,与赵某“私奔”了。

这样的巨变对于常书鸿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当他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曾经策马星夜兼程地追赶,直至晕倒在戈壁滩上最终被路过的地质工作者所救。

之后不久便是两人的离婚关系声明出现在兰州当地的报纸上。面对这样的变化,常书鸿却没有放弃关于敦煌的相关工作,相反,他更加投入,选择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敦煌艺术研究。

1949年以后,常书鸿的事迹被广为宣传,在众多的宣传报道中,常书鸿被称为'敦煌艺术的守护神”,而陈芝秀则是追求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而背叛爱情的反面人物,被人唾弃。

后来,和她一起出走的'第三者'赵某因为政治原因,最后在杭州被捕入狱。为了生活,陈芝秀只能无奈再嫁,最后确实嫁给了一个贫困的工人,婚后也受尽了白眼。

晚年的陈芝秀回顾往事之时,十分后悔当初的决定。她以为自己离开了那个条件艰苦的敦煌,同赵某一起,就能重新回到自己曾经在法国一般的生活,却不想自己只是迈入了更大的一个深坑,最终颠沛流离,生活困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