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泉寺

岩泉寺公园,位于宜良城西一公里岩泉山(一名伏狮山,距昆明55公里。岩泉寺建于元代,有滇中八景之誉,以岩涌清泉、山明水秀、环境清幽而远近闻名;历代名人题咏甚多,悬岩刻石,古迹甚丰,价值极高,是宜良旅游观光的又 一圣地。

岩泉寺始建于元代,为我省著名高僧盘龙祖师开山。祖师云游到此,结草为庵,弘扬佛法。祖师去后,徒众因在此建祖师殿,世代供奉,并发展成为佛道合一的名山胜境。《宜良县志》有明代神山李破罐传略。明代,朱福海再修,万历间僧兴宽重修。明人李名民、周泽溥等并有题诗。为宜良县八景之一:"岩泉漱玉"。《宜良县志》说:"水流潺潺,漱激于石,其声琮争如环佩。"

清初,于龙泉南侧建藏真阁,纪念岩泉有德道人尹澈清真人,故又名"尹真阁"。阁内环立石碑,刻士大夫赠记于其上。康熙26年(1689),邑令高士朗(字玉山)偕邀邑中文化人士,捐资经营岩泉山水,建阁修亭,筑半月池等,赋以文化品格,使之成为代表宜良文化人格的人文山水。邑诗人徐松撰文《高玉山修建岩泉亭阁记》志其事。道光11年(1831年),知县吴均与粮宪永慧游岩泉,见泉侧之亭无名,为题曰"宜亭",撰文《岩泉寺宜亭记》志之。以上二文均载于《宜良县志·文艺志》。 民国4年(1915年)县知事钱良骏重修停台,题额曰:半山亭。 民国18年(1929),邑绅马云翔募资修斗母阁、玉皇阁,新建凉风亭,广植花木,并大规模镌刻摩崖石刻,使岩泉胜境焕然一新,成为历史上最鼎盛繁荣的时期,省内文化名人袁嘉谷等皆慕名来游,吟诗题壁。

1936年至1938年邑诗人严中英在岩泉寺尹真阁养疴三载,创作大量咏岩泉诗歌,后编为《观海楼诗稿》付梓,为岩泉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1938年暑假后,西南联大教授钱穆到岩泉寺小住约一年,撰与其名著《国史大纲》。此书为中国通史,53万余言,商务印书馆出版,1997年北京重印。

1939年,其侄钱伟长先生于尹真阁新婚,小住达3月之久。 后由国民党军队驻扎,景观多有破坏。

1949年后,经邑人黄士耕呈请,县人民政府出资修葺。但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毁坏,片瓦不存,树木被毁,一片荒凉。

1985年5月县人民政府发文成立筹备组,修建了少量亭阁、围墙,大量植树。

1987年7月,岩泉摩崖石刻被宜良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间,有地震台、县卫校、皮肤病研究所等单位曾先后在此驻过。

1993年2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将岩泉寺所有权划归金星办事处,由该办事处总投资1200万元进行全面大规模修复。新建大雄宝殿、天主殿、玉皇阁、财神殿、山门、游泳池等。

1994年6月23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钱伟长夫妇重游岩泉寺,题辞"岩坚泉清,宜结良缘",已镌诸崖际。

1995年12月25日,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宗教场所对外开放,并颁发(95)12号《宗教活动场所登记证》。

1999年4月,九九昆明世博会指挥部及云南省旅游局授牌为世博会旅游接待定点单位。

岩泉寺占地面积200亩,建筑面积5400m2,其中殿堂面积3400m2,附属房屋面积2000m2。岩泉寺最高海拔1620米,位置在山腰放眼亭。 岩泉寺经济收入以门票为主,及游客捐赠 1998年门票收入32万元,国内捐赠13万元,海外捐赠1万元,其他收入2万元,总收入48万元。1999年总收入达到51万元。

岩泉寺景点计有山门"岩泉仙境"坊、游泳池、天王殿、大雄宝殿、三仕殿、财神殿、关圣宫、龙王庙、观音殿、玉皇阁、滴水观音、摩崖石刻等。摩岩石刻古迹甚丰,有唐草圣张旭:"飞霞流云",每字高1.5米,宽1米,依石势镌刻,高低错落有致,横贯崖际十数米,体制宏伟壮观,神采飞动,艺术价值极高。其次有唐韩退之" 飞鱼跃",清陆树堂"带雪松枝挂薜萝",邑书家陈达"云闲"等二十余方,总面积上千平方米,是我县规模最大的也是唯一的石刻群。其遴之精,镌刻之工,设制之妙,在宜良诚属仅见。而浸蕴后学,启一代书风,功在桑梓,遗惠子孙,为20世纪文明盛举。进入2000年,岩泉寺管委会等正在筹办镌刻纪念性碑刻三通,充分揭示展现其文化内涵。包括:"钱穆教授著书处"碑、"袁嘉谷品茗处"碑及"藏真阁遗址"碑,碑阴镌刻记事碑文,邑人郑祖荣撰文。于今年内可望完成。并计划在近年内筹刻岩泉寺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