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给你带来了哪些关于古建筑文化和保护的思考?
随着国内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榫卯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在古代,没有金属螺丝和胶条,工匠们充分发挥智慧,通过各种精巧的榫卯结构,建造出复杂的建筑和家具。但是这种费时费力的工艺已经难以满足大规模市场生产的需要,于是榫卯结构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随着科技的发展,家具的榫卯结构早已被人们所遗忘,在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阶段被钉子和胶水所取代,因为降低成本后获得的利益更具吸引力。尤其是随着现代机械生产的进步和人们对效率的追求,越来越多的榫卯技术正逐渐被人们所摒弃。结合这些,更加明确了《榫卯》这部电影的价值。在影片中,主人公陈文媛是一名古建筑改造工程师,但他在景区施工现场意外遇到了父亲陈守卓。原来,绵燕山路上的建筑残片是庙,陈家祠。他的父亲陈寿卓不堪家庙木雕的祖传手艺,跟着买来的家庙到了山里。其实陈寿卓并不希望榫卯淡出他的视野,因为这种淡出可能意味着失落甚至是过错。
电影《榫卯》呼吁大家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其实首先要触及现代人的灵魂。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在国内现代建筑市场中处于尴尬的地位。首先,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房屋的功能要求有很大的矛盾。其次,其结构形式以木结构为主,在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上存在先天不足。从中国各地城市建设的情况来看,新建筑的设计不考虑民风民俗和地方建筑风格,基本都是西方建筑文化的翻版。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建筑文化真的有失传的危险。同时,中国传统榫卯结构的知识被日本人长期传承,甚至成为西方工匠精神的代表作。这也是为什么导演甘小二和我希望观众能耐心看完这部专题片,思考当下中国普遍存在的文化断层现象。如果现代人的灵魂没有被触动,那么想太多,甚至采取具体行动都是不可能的。
好在现实中总有一群有着独特情怀的人,他们用无形的力量激励着更多的人前行,追寻着古建筑的灵魂。2015年5月,中国* * *产党网、党员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发布了一篇名为《中国古建筑之魂——榫卯结构》的文章,引起了相当一部分网友的关注。本文试图通过33个榫卯模型,让大家重拾被遗忘的灵魂,感受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建筑文化。今天的电影《榫卯》和网友的支持让我们看到,更多的人开始思考和追求古建筑的灵魂。其实导演甘小二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感情,一种家国情怀,只是表达的角度不一样,出发点不一样。我们希望通过这部电影,神奇的榫卯能触动你我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