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在历史当中真的存在吗?

在《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的木牛流马记载到了神乎其神的地步,从史书的记载来看,关于木牛流马的详细尺寸,应该确有其物,但是尽管如此,却没有任何实物或者图形流传下来,后人也难以复制,所以无法窥测其中的奥妙。

《三国志》中记载,“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在《后主传》中记载“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十二年春,以流马运“。

根据上述记载,的确发明了木牛流马。并且木牛流马是两种不同的工具,而且木牛先于流马,流马应该是木牛的改进版。

在木牛流马的使用的时候,是在其腹中,大的可以容纳三到五个士兵,小的可以容纳一到两个士兵,士兵在里面可以观察敌情,通过内部控制机关制定行走路线和行走速度,上高山下河流如走平地。运输粮食,大的一次能装够十个人三天吃的粮食,小的一次能装够五人十天吃的粮食。

尤其方便的是,木牛流马无论是运输还是参加战斗,都能日行五百里,夜行七百里,而且不用吃喝,敌人进攻,士兵可以躲进牛马腹中,一般兵器对它无可奈何,用它进攻,不怕射来的箭,刺来的刀。

那么木牛流马长得什么样呢?究竟是带轮子的还是四条腿的呢?

北宋时期的陈师道有过记载”蜀中有小车,独推载八石,前如牛头,又有大车,用四人推,载十石,盖木牛流马也“。

清代水利专家也把当时水利工程中使用的土车当成陈师道记载的木牛流马。按他们的观点就是木牛是有前辕的独轮车,流马是没有前辕的独推小车。

我们知道古代的栈道非常平缓,上山不费劲,在这样的道路上四条腿的机械比不上轮子的效率高,所以当时的木牛流马不大可能是四条腿的行走机械,而四轮车的可能也不大,因为四轮车的方向控制不好操作,即使在平地,转弯也不灵活。所以从栈道上分析来看,只有独轮车更符合木牛流马。

现代的学者认为,木牛就是重型运输工具,绞盘和索道的结合体,核心部分是伞齿轮传动装置,牛足是基座,牛腹是机体,牛背是机罩,索道上挂上粮食袋子,因为两山落差小,粮食袋子不容易滑落,要靠人力来推绞盘称之为木牛。

而流马则是木牛的配套工具,是挂在索道上的盛粮食的木箱。它可以被理解成一组在高低相差比较大的情况下,靠重力从高处到低处的索道装置。因为木牛比较复杂,史书中只记载了零部件的结构,而流马比较简单,只详细列举了它的制作尺寸。

《三国演义》中的木牛流马是个谜,毕竟当时生产条件简单,远远比不上现代,但是木牛流马的构造看起来简单易行,也符合当时的情况,如果过于神奇,我们也会把它当成神话,但是就因为书上写的符合当时的情况,所以我们就不能怀疑木牛流马存在的可能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