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豆瓣评分7.8分的《蒙娜丽莎的微笑》看成长型思维与固定型思维

一次课程上,一位年近五十的周姓男子在课程中控制不住的哇哇大哭,导师不得已停下课程,问这位男士到底发生了什么?男士呜咽地说“父亲死了”。当所有人以为这位男士是因为父亲去世而感到悲伤时,他继续说“我再也证明不了自己了”。所有人都惊讶地注视着这位男士,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一定要证明给父亲看呢?

原来,周姓男子有一哥哥,父亲常拿兄弟俩做比较,哥哥学业优秀,上大学,读研究生,毕业后有体面的工作,而他一事无成,高中毕业就早早参加工作,转战各种岗位。

他在五年前开始自主创业,半年前,父亲因病去世,而此时,他的公司已经步入正轨,生意兴隆。他想向父亲证明,他和哥哥一样优秀,可是父亲已经去世,想到此他不由地大哭。

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证明自己吗?

周姓男子就是一个典型的固定型思维的人。

对于固定性思维的人来说,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主题词就是“”证明”,就像电影中的大反派,无一不是向伤害过自己的父亲、恋人、母亲、周围的人、社会……等证明,证明自己的价值感和存在感。

周姓男子不由地让我想起了一部豆瓣评分7.8的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

一、凯瑟琳来到卫斯理学院任教,虽然处境艰难,但剑走偏锋的她,不放弃任何一个机会据理力争。

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开学典礼,别致新颖,吸引了我们的眼球。

学生代表琼·布兰,拿着一把木槌敲了四下大门。校长高声问到:“是谁在敲打学习之门?”琼大声回答:“我代表所有女性”校长问:“你寻求什么?”琼答道:"通过努力学习唤醒我的心智,并奉献毕生于知识”。校长说:“那么我们欢迎你。所有想追随你的女性都得以进来。我宣布,本学期就此开始。”

多么有仪式感的开学典礼,我们为这种仪式感喝彩的同时,不由想知道这所学院都是什么样的学生?

1953年的美国马萨诸塞州的被誉为“没有男子的常青藤”的卫斯理学院迎来了教师凯瑟琳?华森。卫斯理学院是美国十大女子学院之一。

凯瑟琳来到卫斯理学院是 因为想改变,改变自己,改变学院 。卫斯理学院的女学生,个个不是省油的灯,家世显赫,且拥有渊博的艺术知识。第一节课,凯瑟琳就被卫斯理学院这些聪明的女生给了个下马威。这些学生早在开学前就已经把艺术史的所有教材读得滚瓜烂熟。

凯瑟琳课下开始仔细翻看每个学生的档案资料。第二节课,她突其不意地选择了教材上没有的作品作为课件,学生们哗哗的翻书声及“教材里没有”的抱怨,使凯瑟琳扳回一局。

凯瑟琳在学生给了下马威时,没有退缩,她积极应对,不是为了要证明给谁看,而是真的想要改变。

学院中的名门闺秀伊丽莎白·华伦结婚了,蜜月回来,凯瑟琳要求她补齐作业,否则不予及格,伊丽莎白·华伦与凯瑟琳起了冲突,事后,她在校报发表了一篇评论。

她写道:“卫斯理的已婚同学很能平衡自己的职责。有人听过这样一句话,‘我能一手烤鸡,一手写论文提纲。’在我们的母亲加入女性解放团的时候,我们有职责,不,有义务来重新担当起我们在家庭里的角色,生儿育女并教养他们继续维护我们的传统。我们该停下来想,为什么艺术史的凯瑟琳?华森老师会决定向神圣的婚姻宣战。她颠覆性的且具政治色彩的教学,鼓励我们卫斯理的女孩拒绝她们的天职”。

为此,凯瑟琳和校长起了冲突。

校长说:“100年前,女人读完大学,是件无法想象的事情。也许你该回头看看,我们进步了多少。”凯瑟琳说:“对不起,在我看来,这是另一种束缚。”她对同事说:“把新娘学校伪装成一般大学,他们骗了我。”同事问:“你还期望什么?”凯瑟琳回答:“更多的东西。 我以为这是培养未来的领袖的地方,而不是培养那些领袖的妻子的地方。

凯瑟琳始终认为,学生们应该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不是被家庭束缚。

二、凯瑟琳奋斗过程中, 逐步赢得学生的尊重和认可。

50年代的美国,很多女性,即使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最终归宿都是回归家庭,做家庭主妇。头脑再聪明、再有抱负和理想,也逃脱不了回归家庭的宿命。

卫斯理学院这些美丽大方、有实力、言行举止非常高贵的女生,她们将来的前途是什么?

家政课老师说:“几年以后,你的最重要的职责就是相夫教子,你们这门课,可能都能拿A,但最重要的分数是那个他(女生们未来的丈夫)给你的,不是我”。

卫斯理学院培养的就是将来的社会名流的太太和夫人,她们毕业以后结婚,成立自己的小家庭。对她们来说,结婚证比毕业证更重要。

她们没有独立的意志和思维,从来没有为自己考虑过。 卫斯理这样的女子大学,女性的教育是围绕着婚姻的经营所开展的。

凯瑟琳试图带领学生跳出框架,她给那些女孩心中埋下了另一种生活的可能,给她们开阔了更广阔的视角,让她们知道原来生活可以以另一种方式来过。

在影片快结尾的时,伊丽莎白·华伦受凯瑟琳影响,勇敢跟母亲说出和丈夫离婚。这时出现了跟主题相关的《蒙娜丽莎的微笑》这幅画。伊丽莎白·华伦指着《蒙娜丽莎的微笑》这幅画,问母亲“她在微笑,她幸福吗?”母亲顾及脸面,不让贝蒂声张。伊丽莎白·华伦终于下定决心要去选择自己新的生活,去耶鲁的法学院读书。

凯瑟琳鼓励学生们去大胆的、勇敢的追求自己的梦想, 由于凯瑟琳的出现让这些学生对这个世界有了独特的视角,她们才鼓起勇气去挑战新生活。

原来那么排斥凯瑟琳的伊丽莎白·华伦,再最后一篇社评中称“ 凯瑟琳是一位非凡的女性,她是我们的榜样,让我们用全新的视野看世界。”

原来内心深处,人人都想活出凯瑟琳那样的精彩,不为婚姻、不为孩子、只为自己而活,去探寻更好的自己。

《蒙娜丽莎的微笑》

三、由电影 《蒙娜丽莎的微笑》看成长型思维与固定性思维

凯瑟琳和印度电影《嗝嗝老师》有些相似的场景,在第一堂课都遭受到了学生的恶作剧。

但是她们在逆境中,心中始终有一个目标“我要留下来,我要做我喜欢的事情”。她们有一个***同点,“ 我如何做能够让大家收获更多 ”。

凯瑟琳和嗝嗝老师都是成长型思维的人,而校长、家政老师、学生们都是固定性思维的人。

什么是固定性思维?什么是成长型思维?

固定性思维模式,认为人的才能一成不变。成长型思维模式,认为人的能力可以努力培养。

固有型思维模式出现时,代表我们不愿承担责任和后果,不愿突破旧有观念

而成长型思维出现时,能明确目标,不断优化学习方法并乐于想同伴学习。

成长性思维的代表很多,譬如篮球明星乔丹。

许多人只知道乔丹是体育明星,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一路以来背后的故事。

在高中时,乔丹被校队淘汰了。他沮丧地回家向妈妈倾诉。妈妈说,那就好好训练。从此,每天早上他6点离家去学校练习。大学时,他一直坚持训练防守、控球和投篮等方面的能力。

赢了比赛,他也会对不满意的地方作出调整。

输了比赛,他会在赛后更加努力练习。

乔丹:“我可以接受失败,但我无法接受从不去尝试。”

固定性思维的人也不在少数,比如开头提到的周姓男子,无时无刻都在想证明自己。

固定性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的才能一成不变, 所以他们才时时刻刻想证明自己的能力。他们会把发生的事情当成衡量能力的标准,而这个标准又是一成不变的。

四、成长型思维与固定性思维以一种什么形式***存?

思维模式分为:固有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

固有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存于体内,就像君子和小人一样,不是两种人,而是两种状态***存在体内。

电影《卡特教练》中,卡特教练在球队失败后,在更衣室对队员们说:“ 你们表现的象冠军一样,你们从没有放弃,冠军高昂着他们的头,你们今天得到的远远超出输赢所代表的,超出写入体育专栏、头条所代表的,你们已经得到了有人用一生去寻找的东西,你们得到了胜利中的精髓,先生们,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队员们齐喊出 “Richmond” 时,我的眼眶湿润了。

这一路走来,卡特教练顶住了层层压力,他是来教篮球的,队员却成了学生, 他来教孩子们,队员却成为了男人。他顶住压力,要求队员们比赛前穿西装、打领带,那不光是对别人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尊重;他要求队员们有集体观念,协同作战;要求队员们学习成绩达标,为他们的未来策划好了方向, 这些无一不彰显出卡特教练的成长型思维模式。

卫斯理学院的院长、老师以及学生都是固有型思维的人,他们不愿意打破常规,他们愿意守着既有的观念去进行自己的生活轨迹。

嗝嗝老师和凯瑟琳是成长型思维的人,她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可以活得更好,而不是为了嫁为人妇、没有理想、没有抱负、没有自己的生活、没有自己的追求,完全丧失了自我。

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他们的世界里充满了明亮、包容和正能量。无论看待自己或他人,他们都相信人具有发展潜能。

五、如何转变思维模式,让我们时刻保持激情。

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说过,他希望自己的墓志铭是:长眠于此的人,能把比他更优秀的人才招至麾下。

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领导者,他们的世界里充满了明亮、包容和正能量。无论看待自己或他人,他们都相信人具有发展潜能。

看到了成长型思维模式带来的正能量及积极地生活态度,我们应该怎么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呢?

想要转变思维模式,需要对现有模式接受、观察、认可、命名、教育……

1.我们需要培养自己及孩子的挫折意识,遭遇挫折没关系,每一次的挫折、错误、困难都是一次进步的机会,因为我们坚信这不是最终的状态。

2.在固定型思维出现时,接受它、面对它、承认它。

3.固定性思维出现时,及时分析原因,是什么导致出现了固定性思维,最近一次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做了哪些行动? 从而想办法转变。

4.给自己的固定性思维起个名字,可以是书名或电影名,用来警示自己。

5.固定性思维出现时,学着和它沟通,让它和我们一起踏上行动的旅程,逐步转化为成长型思维。

改变思维模式,需要终身成长。

改变虽然很难,因为有些想法已经根深蒂固知的在我们的大脑中运行了很多年。

我们需要不断地走出舒适区,和自己的局限、脆弱、恐惧,以及未知作斗争。

改变也许艰难,却从未有人说过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