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5款茶杯

盘点二十五款茶杯

1.建盏

建盏开创于晚唐五代时期,兴于两宋,是当时著名的民窑之一,因窑址位于福建建州而得名。黑釉兔毫盏,则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产品,如宋徽宗《大观茶论》有云: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香色也。又云:盏以青绿为贵,兔毫为上。

2.钟式杯

钟式杯杯身高挑,器型俊逸。它倒扣似钟形,便于拿捏、闻香,是明清时期才开始出现的新款式。《陶雅》:谓如钟之倒置几上者也。

3.压手杯

口平坦而外徽,腹壁近于竖直,自下腹壁内收,圈足。握于手中时,微微外撤的口沿正好压合于手缘,体积大小适中,分量轻重适度,稳贴合手,故称“压手杯”。以明永乐青花压手杯最为著名。《陶雅》:宋代均窑压手大杯,细腹半跌,亭亭玉立,并有蚯蚓走泥印,内青而外紫,鲜妍罕匹。

4.六方杯

又名六棱杯,起源于宋代,流行于清代。该杯形制多样,例如康熙青花侍女六方杯、乾隆黄地粉彩六方杯、四季山水六方杯。造型挺拔,线面清爽,棱角分明,施以汝釉,用起来更加圆润。

5.斗笠杯

斗笠杯造型如蓑翁之斗笠,口部大,底足小,取其怡然自得之美。线条简洁优雅,烧成难度高,于简洁中见大智。取杯品茶,若姜尚之于渭水,于山水间心怀天下,于平凡中窥大智之道。

6.花神杯

源自康熙时期的“十二花神杯“型,原是画花卉,每只杯上按十二个月中的某月各绘一种应时花卉,并题上相应的诗句。后根据这种杯型,陶瓷工艺师傅用各种釉水制瓷,并画出各式的纹路。杯壁上的花纹皆是手绘师一笔一划在素胚上画出来,属于釉下彩。《陶雅》:康熙十二月花卉酒杯,一杯一花,有青花、有五彩,质地甚薄,铢两自轻,若欲凑合十二月之花,诚戛戛乎其难。

7.圆融杯

肚子略外鼓,口径略内收,但也比较真实和正常,但其聚香和聚味的效果明显更好一些,综合口感是最好的,适合品饮浓香茶。圆融杯的造型比较均匀,会给人一种很端庄典雅的感觉,有大肚能容之意。

8.竹续杯

选用优质天然竹材,经多重工序加工而成。编制匠人沿袭竹编“精选料,特细丝、紧贴胎、密藏头”特点,纯手工依胎而制,浑然一体,宛如天成,弥漫着淡雅清新的东方气质与文化。

9.莲遒杯

每条棱从杯底延伸到杯口让整个杯口呈现花瓣的形状,十分清致。施以汝釉,区别于撤口杯杯型是杯口点级的小小莲瓣,宛如新生。古朴典雅、光润有度、实用大方。杯体开片如鱼鳞、蝉冀状,久用之后,茶色会上着于裂纹处,形成如诗如回的纹理。

10.鸡缸杯

鸡缸杯是明代成化朝御窑厂创制的一种杯式。鸡缸杯通常散口,浅腹,卧足,杯身上绘制雌雄二鸡,以及小鸡觅食,颇有神韵,再间以山石、兰草、牡丹等景色,十分别致。因为稀有和精致,鸡缸杯在明代便已经价格不菲,据《神宗实录》记载: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另据明代万历沈德符《野获编》中称:成窑酒杯,每对至博银百金。

11.爵杯

爵杯口沿外撤,圆腹略深,前尖后翘,下承三高足,因此又称三爵杯:它是一种仿古杯具,但一般不用青铜制作,常烧制于明清年间。有青花、白釉、蓝釉及粉彩等品种。《明史》记裁:洪武元年定,每庙登一,别三,***酒尊三、金爵八、瓷爵十六于区段东西向。

12.高足杯

因杯身之下有高足,故名。口微撤,近底处丰满,下承高足,高足有竹节形,圆柱形、四方形等。它历史悠久,五代十国周羽冲《三楚新录》即记载:高从诲时,荆南瓷器皆高足,公私竞置用之,谓之高足碗。明、清两代均有烧造,品种有青花、斗彩等。高足杯因人需持下部短柄饮茶,又名把杯。《陶说》:《妮古录》哥窑八角把杯作把。靶杯从手,作把为是。

13.马蹄杯

流行于明清。敞口,斜削腹,内凹底小平底,官窑器底大多有年款,形状倒置似马蹄。明代以回青、洒蓝、孔雀蓝、白釉等品种为常见。清代雍正年间较为流行,多作斗彩,以腹部饰四团花者为常见。

14.玻璃杯

器型经典,耐冷耐热。通透无杂质,便于观赏杯中的颜色与茶叶的姿态。

15.高足碗

造型与高足杯相同,略大。元代龙泉窑、景德镇窑盛烧,明请继续烧造,品种有青釉、卵白釉、青花、釉里红等。大的叫碗,小的叫杯。

16.宫碗

口沿外撒,腹部宽深丰圆,造型端正,多为皇宫用器,故名。明正德时烧制最为著名,有”正德碗”之称。

17.卧足杯

卧足杯因杯底无圈足,呈内凹的卧足而得名。同高足杯一样,卧足杯也有把杯之名,不过是叫扁肚靶杯。《博物要览》记载:成窑上品,无过葡萄鳖口五彩扁肚靶杯,式较宣杯妙甚。

18.罗汉杯

创作灵感来源于传统罗汉缸,以佛教十八罗汉为主题,采用纯手工拉坯制作,并独创性地将粉彩工艺手法与釉下五彩工艺相结合,使之既具有粉彩细眦,粉润、柔和的画面效果,又具有釉下五彩晶莹光亮、润泽饱满的水份感以及安全无毒、永不褪色的特性。因而是集观赏、收藏与实用为一体的艺术珍品。

19.铃铛杯

也称仰钟杯、金钟杯、磐式杯,流行于明清时期。杯口外撇,深腹,圈足,倒置似铃铛,由此而得名。明成化、嘉蜻、万历时期有白釉、斗彩、青花等品种,发展到了清康熙、雍正时则有青花、五彩等。

20.防烫杯

根据实际运用,进行防烫设计改良,素净的瓷与质朴的竹结合,配色淡雅,器型筒约而不失优雅。

21.撇口杯

口略往外撤,腹微敛,滚圆圈足。胎质细润,这个形状也是最常用和最常见的,茶汤入口的圆润度高于上一个,但比较真实和正常,聚香和聚味的程度高于很多杯型,总体感觉比较自然朴实。

22.鸡心杯

造型为敞口,口以下内收,瘦底,圈足,因杯心下凹呈深圆调状,底心凸起鸡心形,故名。明代作品比较出名,永乐时景德镇窑烧制有青花鸡心杯和白釉鸡心杯两种,现均有传世品。

23.折腰杯

折腰杯流行于明清时期,其彩艳丽,装饰手法丰富多样,有青花、五彩、粉彩及各种单色釉。此杯之妙,在型异,意雅,图隽。“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为有骨气,不趋炎附势,品格高尚的人的代称。折腰杯高度大小适中,聚香,聚味,也贴合手部曲线。

24.直简杯

杯型解读杯底平整,杯身笔直呈圆筒状,器形硬朗而简约。使用建议搭配淡色竹质茶席底铺使用,适宜饮用例如绿茶、黄茶等汤色较淡的茶。

25.方斗杯

流行于明代嘉靖时期的一种杯式,因形似方斗而得名。这个大口杯的优点在于,茶汤入口时感觉最圆润。但是这是物理学的原理造成,由于开口大,高度低,液体的表面张力最大,而不是茶汤本身的圆润。从聚香和聚味的程度来说,这个杯子是最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