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粥是怎么入选紫禁城御膳房的?
说到大清皇帝的御膳房食谱,人们一定会认为那上面要么是奇食珍馐,要么是全国各地有名的风味小吃。但是,这里要说的这样食物,它既不是奇食珍馐也不是著名小吃,而是普通百姓餐桌上最常见的,它就是玉米粥。
那这一碗普普通通的玉米粥是怎么挤进皇家食谱里的呢?
在德龄所著的《清宫琐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传说。
一天,康熙皇帝带着侍从到滦平的长山峪一带打猎。眼年看太阳要落山了,康熙皇帝正要策马往回走,忽然发现一只梅花鹿,他急忙张弓搭箭,紧追不舍。追了一会儿工夫,天色渐黑,侍从也不知哪儿去了。康熙累得气喘吁吁,肚子里也饿得咕咕直叫,只好策马往回走。
走了一会儿,康熙看见前面有一家农舍,里面有一个白发老人和几个儿子正要吃饭。饭桌上摆着热气腾腾、焦黄焦黄的玉米面干粮和香喷喷的玉米粥,还有野兔肉炖蘑菇,烧金针和一大盘凉菜。康熙这时更觉肚子饿了,他下马走进了农舍说:“我是过路的,因为天晚了,肚子也饿了,想借一餐,一定多付银两。”山里人非常直爽好客,立刻让到上座。
康熙饿极了,三下两下就吃饱了,问道:“这么好吃的饭菜是谁烧的,一定是个巧媳妇吧?”老人笑着说:“不是,我家没女人。只有三个儿子。大儿子上山打猎,二儿子上山砍柴,三儿在家种菜烧饭。这饭菜就是三儿子做的。”康熙非常惊讶,上下打量着三儿。正在这时,皇帝的侍从在外边看到皇帝的御马,找了进来。这家人这才知道来客原来是皇帝,惶恐万分,赶紧磕头。康熙笑着说:“看到你们一家快快乐乐享太平,朕很高兴!”他吩咐赏银百两,才策马回宫。
过了几天,康熙想起了好吃的玉米粥,派人找到老汉的三儿子,让他在御膳房里专做玉米粥。从此,玉米粥写进了御膳房的食谱。
除了这个传说外,据说慈禧太后也非常喜爱玉米粥。
当年英法联军打入北京,慈禧和咸丰皇帝逃到承德。而190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慈禧太后不得不再次出逃,一路向西,十分狼狈。
在西行前几天,由于很匆忙,没有带多少食物,使得慈禧连续几天都没吃东西。
一天,慈禧太后一行人到了天镇县慈云寺,而此时饭菜没准备好,慈禧饿得不行,看到这些和尚吃的玉米糊糊很香,连忙盛了一碗,吃得很香,吃完之后还大加赞赏。
回到北京后的慈禧太后,还时常怀念这玉米糊糊,让御厨做,但是都做不出那味道。之后慈禧还写了“英灵千古”、“山河间气”两块匾额赐给慈云寺,感谢其做的贡献。
(责编:李兆年)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
本文系原创稿件,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