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戏起源地

莆仙戏起源地于福建莆田。

莆仙戏,旧称兴化戏,流行于福建莆田市及惠安、永泰、福清等邻县兴化方言区,涵盖人口三百多万。莆田古称兴化、兴安,南陈与隋代两度置废莆田县,先后隶属福州和泉州,初唐时析莆田县置清源(即仙游)县,隶属泉州。

北宋太平兴国年间,置兴化军、兴化县,兴化军下辖兴化、莆田、仙游三县。与福州、泉州、漳州、汀州、建宁、延平、邵武合称为“八闽”。莆仙戏是中国现存戏剧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原名“兴化戏”,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莆仙戏艺术形态:

1、唱腔

莆仙戏的声腔主要是“兴化腔”,它综合溶化莆仙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用方言演唱,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和风味的声腔。

2、乐器

莆仙戏乐器早期很简单,也像宋元南戏一样只有锣、鼓、笛。鼓用大鼓,锣称沙锣。锣鼓是节制舞台表演的,锣鼓经有300多种,规矩严格。笛称笛管,有芦笛和梅花两种。

3、表演

在莆仙戏的表演体系中,有一些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程序动作,如牵步蛇、雀鸟跳、扫地裙、摸田螺、七下溜等,还有一些动作遗留着傀儡戏表演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