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牛群结构
牛群结构指群体中不同性别、年龄牛只的构成情况。由于群体中各类牛的数量、作用和所创产值不同,其群体的经济效益也就不同。
一、合理的牛群结构
合理的牛群结构是规模化牛场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前提,也是指导牛场生产管理和牛群周转的关键,牛群结构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牛场的经济效益。要使牛场高产、稳产,牛群要逐年更新,各年龄段的牛头数要有合适的比例,才能充分发挥出其生产能力。
二、合理结构
在正常情况下规模奶牛场的合理结构为成母牛55-60%。成母牛指初产以后的牛,在成母牛中1或2胎母牛占母牛群总数的40%、3-5胎牛占牛群总数的40%、6胎以上占20%。老弱病牛应淘汰,规模奶牛场淘汰率可达20-25%,保持牛群高产稳产。
青年牛指18-28月龄的牛,初配到初产的牛应占整个牛群的13%。大育成指12-18月龄的牛,即12月龄到初配的牛,应整个牛群的9%。小育成牛指6-12月龄的牛, 应占整个牛群的9%。
犊牛指出生0-6月龄的牛,对于出生的母犊牛要根据其父母代生产性能和本身的体型外貌进行选留,作为后备母牛进行培育,其他犊牛要尽快销售。留作后备母牛的犊牛应占整个牛群的9%。
规模奶牛场建立合理牛群结构的措施与牛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规模奶牛场建立合理牛群结构的措施
规模奶牛场建立合理牛群结构的措施:1. 积极推广优质奶牛冻精,提高牛群质量。 2. 制定牛场繁殖配种、周转计划。
3. 加强牛群繁殖管理,缩短产犊间隔。4. 降低成母牛更新率,调整成母牛的更新胎次。5. 加大淘汰率。6. 抓好疾病防治工作。7. 积极推广全混日粮(TMR)技术。
二、牛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肉牛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牛源基地建设,过去农业部支持的肉牛基地建设为今天我国肉牛业的稳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肉牛牛群结构可繁母牛比例应保持在45-50%之间,饲草料缺乏且不利于开展育肥的县市,可繁母牛的比例应该更高一些,有育肥条件的县市,可繁母牛也至少应保持在3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