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根据金属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确定其形成的配合物的构型
离子的电子构型不仅与离子及相关化合物的性质有密切关系,还涉及到许多化学基本理论的运用。如,在极化理论中,离子电子构型是离子极化能力和变形性的判断依据;在配合物理论中,离子电子构型是中心离子杂化类型和配离子诸多性质的判断基础。因而准确判断出某离子的电子构型,从来都是无机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内容。
要想准确、快速地写出某离子的电子构型,只要能掌握以下两点就可以。
一、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情况
由于原子要在得或失电子的情况下才能成为简单离子,所以应该在掌握原子电子构型的基础上,再来讨论离子的电子构型。这也就意味着,知道某原子的电子构型,是写出其相关离子电子构型的知识基础。
另一方面,原子在成为阳离子时,要失去部分或全部的价电子。而这部分被丢弃掉的电子,既与新生成的阳离子无关,也没有再追究其在原来原子中存在细节的必要。因而,在写出离子电子构型的条件是,只要对其原子的电子构型有大概地了解,就可以了。
也就是说,不必太在意,诸如“第24号元素(Cr)的原子电子构型是3d54s1、还是3d44s2”,这样的问题。因为,按原子价电子的丢失顺序规则,最后得到Cr3+的电子构型只能都是3d3。因而,在这一小节的标题中,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情况”,只使用了“了解”的字眼,以示与“掌握”还有一定程度上的差别。
这样看起来,写出某离子的电子构型也不算不上是一个很难的问题,算不上是一个教学的难点。
作为“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情况”,一般可以用两种方法。
一是,用鲍林的“原子核外电子填充顺序图”来写。但它需要从最里层开始,逐能级的将电子排出。这对给出“原子的电子排布式”是一个有效的手段。对只需要了解最外层电子排布情况的“离子电子构型”的给出来说,则属于一种比较繁琐的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