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电影发行量的三点想法
通过格瓦拉的互联网加发行+文艺片的主题活动。我在这里讲三个关于如何增加电影发行量的想法,希望对你有帮助。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应届毕业生培训网。
1.D2B模式与文艺电影市场李放认为,互联网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比如两三年后,地面可能不再需要传统的分发,全部是数字传输和云库。
这样观众就有更多的机会选择自己的电影,就像从视频网站选择视频一样。同时,观众可以通过自己的团购解决去哪里看电影的问题。
这是海外的一个案例。我称之为D2B,商业需求,企业需求。最简单的就是,如果一个人想看电影,只要收集好电影院需要的人数,沟通好时间,就可以去电影院。
其实国内也有尝试,但目前多限于前作的复映,版权问题难以解决,传播成本过高。格瓦拉本来是想做经典影院的。他从其强大的一二线城市中挑选了10部影片,要求六个非黄金场地放映三种影片:(1)已放映的经典国产影片。(2)在国外获奖的境外影片。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实际上是在走弯路,开辟一条超越极限的道路。(3)像《家》这样的小众片,是在水草丰美的地方。
这种模式有两个成功的例子:中国电影资料馆和MOMA,分别解决了C和B的痛点。
观众的痛点是有一群人想看却无处可看。这个思路其实和我们常说的开发培养文艺片观众是不一样的,因为那里已经形成了一批文艺片观众,其他观众就算你告诉他们也不会去看,所以现在的问题是组织和打通。那么,延伸到现在的问题就是缺乏有这个能力的人才打通,既能找到观众,又能了解影院。实际上,D2B把说服观众的工作交给了他们自己。他们省去了搜索环节,自发组织起来,与影院对接。
对于B来说,工作室的痛点就是差异化。影城在服务水平上很难互相区分,除了技术层面,比如谁的3D或者IMAX灯光音响最好,就是放映的内容层面。差异化的工作室可以吸引不同的人群,梳理品牌形象。
但核心问题是版权。档案馆对其播放的电影没有版权;而且大部分电影的权利/限制都过去了,所以格瓦拉最后没有拍出来。
然而,一个有趣的事实是,由于年轻艺术家喜欢给自己贴标签,用标签来表明自己独特的文学心,所以之前档案室排长队的现象实际上有助于文学观众的自动聚集,因为排长队看一部文学电影是一种体验,是一种可以拿出来说的东西。现在由于开通了网上售票和网上选座,大大方便了买票不用排队,文艺之心也不好表现了。看文艺片的需求和冲动在某种程度上被打了折扣。
但是如果用D2B,我觉得会创造一种新的标签方式,就是你自己成功组织了一次青年艺术家的聚会和观看,或者你带着优越感参加了这样的集体活动。就像参加私人VIP鸡尾酒会是身份的象征一样,组织和参加文艺片可以帮助你强调和展示身份。
2.会员体系影城、影院、票务网站的用户粘性很低。和携程一样,我也看过几份BP。商业动机成立的原因在于哪些便宜的工作室方便用户购买,谁在乎哪个平台,哪个品牌。
但是,会员制是增加粘性的好方法。据悉,万达现在有4000万会员,贡献了万达85%的销售额。在票务网站停止大量补贴的未来,低价的会员票和各种会员福利才会显现价值。会员制度的建立可以帮助影院摆脱目前对票务网站的依赖。我预测,在未来,观众会享受到更多更好的影院会员制福利。
当然,首先要有成为会员的需求和冲动,然后维护关系和体系。目前在票务网站上比价还是偏低的,价格是最直接的因素。比如格瓦拉为档案室开放门票接口后,由于不收服务费,方便,档案室会员卡数量减少。
3.一个大客户发了个票贩子,举了个例子。在公司的一次活动上,他在演讲PPT的最后放了自己电影的预告片,以企业的形式给员工发放观影福利。结果几乎所有人都去看了。
这种做法在很多行业并不新鲜,而是作为企业和组织的福利。小时候学校组织观影和国企电影票是一个道理,所以我们看到了百团大战和建国大业的票房。但是这种做法在其他民营机构就没那么流行了,现在国企都停了。
其实美国很多票房都是来自这样的福利。学校和企业与影院合作,提供非常低成本的兑换券,比如一年内在这家影院的任意一家影院看固定场次的电影,不考虑格式。学生用学生证购买,企业员工也需要购买作为福利。所以当我面试问是网上卖票还是去电影院的时候,大家的回答都是,在学校或者公司买。
结合上面的会员制概念,电影票可以作为其他行业会员的福利。比如我最近经常可以用中国移动的积分兑换格瓦拉的可兑换电影票。另外就是机构给VIP客户提供的福利,其实并不是什么新的操作方式。
之后还可以有后续操作。因为是集体发放,所以很可能成为集体活动,活动片往往是第一站。这样电影院也可以有延伸的服务,这样在经历了之前的内容和会员体系的差异之后,就有了更加面向服务的差异。
;